返回

第五十三章 非洲初印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实而有所加重:欧洲人初到此地时,他们已经在栽培美洲的一些作物。

    毋庸置疑,这些操班图语的部落侵入非洲高原时,他们的文化颇象西非农业村民的文化,他们似乎带来了更加先进的政治组织模式。

    因而,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这一地区建立了几个历时不长的帝国,每一个帝国都以一位伟大领袖人物和军事组织家为中心。

    可是,没有一个帝国形成了专职的行政管理阶层,农业王国正是靠专职的行政人员才维持住连续性的。

    最有名的帝国是祖鲁人建立的帝国,恰卡酋长创建了这一帝国。

    在南部非洲的尽头,霍屯督人实行一种高度畸变了的制奶业。他们与布须曼人在体型和语言上都非常接近。他们的主要家畜是牛和一种肥尾绵羊。

    两种家畜都用于产奶,挤奶是妇女的工作,牛用于驮运重物,这些习俗被非洲其它的制奶业民族当做是完完全全的亵渎神灵。

    他们不居住在永久性的村落里,而是住在短暂的帐幕里,并经常迁徙。此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狩猎,猎食是男子的事情。

    1816—1828年,恰卡任酋长期间,实行政治和军事改革,形成部落联盟,与布尔人和英国殖民者进行长期斗争。

    在非洲,农业文化和制奶业文化之间的分界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从撒哈拉南沿起,经过苏丹西部和中部,直到沿海低地和刚果盆地湿热的热带地区,降雨量渐次增加。

    这个转折的过程是渐近的,所以农业文化和制奶业文化,能够在从东到西一个相当宽广的带状地区里同时并存。

    虽然有些部落同时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可是主要的模式是一种共生关系的模式,制奶业的牧民和农夫并肩劳作并交换产品。

    然而,牧业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政治支配是常见的模式。另一方面,非洲高原西沿,气候带的转变是骤然发生的。

    制奶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分界线之后,紧紧跟随着100mm的年降雨线。年降雨量超过100mm的地区,一种采采蝇在牛群中传播一种致命的疾病,使奶制品业无利可图。

    农业经济为规模宏大、历时较长的王国提供了发展的基础。除了使用文字之外,用一切标准来检验,这些王国都够得上文明的资格。

    苏丹南沿的紧邻地区,这样的王国数量最多,发展程度最高,虽然帝国的模式也深入到刚果河流域,可是那儿建立的国家缺少更加靠北的国家那种繁复的组织程度,它们无疑代表着较为后进的一个发展阶段。

    再往南,政治组织就完全消失了,剩下的是各自为政的社区和小群的村落,这些社区和村落只承认自己的酋长。

    刚果地区以南的整个地区,农民的生活模式非常相近,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

    这使人不得不作出结论,此地曾经有过一个文化底层结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曾经自上而下地强加在各种地域文化之上,可是它并未显著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在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仅有的家禽家畜是山羊、鸡和狗,养猪文化也是非常稀罕的。

    在农耕区的边缘,人们饲养少量的牛。然而,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