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玛努尔将军的第8军(辖4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正式拨归马恩河方面军。
胜利的曙光来临之前,前线的战斗分外激烈。
凌晨三时零五分,德第7集团军组织了6个师十万人,包括一千两百多门火炮,其中由五百二十三门重炮和超级重炮,从北、东、西三面向114、66高地发起猛攻。这一次,德军企图以绝对的炮火密度支持步兵的挺进,又以一个半师的兵力进入向中国第三师高地群西侧的贝莱奥森林地区进攻,企图从三面合围高地群,彻底隔断高地群与协约***阵线的联系。
德军发挥出高效的、精密的、有耐心的战役组织能力。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是弹幕徐进掩护步兵顺利地占领66高地前沿地带。接着,又是大规模的炮火准备,目标是66高地和114高地的右侧翼,也就是两个高地之间的、相对低矮的山鞍部。
一旦德军突破山鞍就可迂回66高地侧后,第三师榴弹炮团阵地将受到德军步兵的直接威胁。因此,激战就围绕着山鞍部展开。
在现代化的强军对抗中,绵密的枪声不是战斗激烈的表现,充其量是两军轻步兵玩对射的游戏而已,或者是一方部队缺乏战斗经验,一有风吹草动就胡乱开枪,浪费钢铁。德第7集团军第6军与中国远征军第三师都不是什么新手,因此,他们之间的激战只能用连绵不绝的炮弹爆炸声和炮弹的落点来判断。最多,在一个阵地的炮火交战形成得失定局之后,才有短促的步机枪交火和肉搏战发生。
优势的德军重炮兵不知疲倦地向114、66和山鞍部侧后方发射成片落下的炮弹,轻炮和步兵跟随速射炮则以米\分钟为炮火推进的速度单位向中***阵地倾泻炮弹。
更为可怕的是,德军抽调了两个营的280mm重型野战臼炮营参战,这种弹道性能介于迫击炮和榴弹炮之间,却因口径巨大而炮弹威力巨大,一般用于攻击要塞的火炮,对中国官兵们造成极大的威胁。一些坑道被轰塌,成段的堑壕被一发臼炮弹命中之后,往往会形成一个深约五米、圆半径二十多米的大坑,坑中有人的血肉,扭曲的钢铁,砂土被烧成玻璃,粘土被烧成类似于瓷砖基面那样坚硬的、脆脆的东西。不多时,从两侧高地土壤、岩石中渗透而来的水分就积满弹坑底部。
不屈不饶的中***人占据坑边建立机枪阵地,往往一挺重机枪连一条弹带都未曾打光,又一片炮弹就呼啸而来。剧烈的爆炸之后,机枪阵地不见了,他们大多数变成坑底水洼里毫无生命力的尸体。即便如此,一旦德军步兵向前冲击,又有一批中***人占据坑边的小弹坑建立阵地,用机枪向敌军开火,将德军又一次进攻击退。
第三师承受着巨大的牺牲,ca集团军重炮群则在前线传来的隆隆炮声中等待命令。航空队的夜航飞机放出去了,系留气球也升到半空,杨必显上校绕着炮兵地图已不知转了多少圈,可桌上的电话始终未响。
6月1日,66高地变成64.3高地;天亮之后,64.3高地的高程会变成多少呢?听听,向北聆听那阵阵揪心的炮声吧!德国人是想把66高地从地表上抹平呐!
可是,倔强的何海清中将还未发出要求炮火支援的信号;沉稳得似乎过了头的总司令或者参谋长还未下达反炮兵作战的命令;就连方面军的炮兵总指挥马建蕃也似乎睡着了一般,一直未曾给集团军炮群下达任何的作战命令。
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地挪动着、慢得几乎令人跳起脚来骂娘,或者将手中“坏掉了”的怀表远远地抛飞出去。每一分钟,第三师的弟兄们就要遭受一分钟的损失!
“旅长!给总部请求战斗任务吧!”
“闭嘴!”杨必显心里也窝着火气,部下参谋的“请求”只能起到火山浇油的作用。战役的进程很容易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