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人而已。
“朕就奇怪了,朱顺明在奏章上写得明明白白,试探性的河运改海运,不改变漕运的现状,增加了南粮北运的途径。若是成功,还能减少漕运的耗损。为何朕却觉得有些不妥呢?”
“增加海运,减轻漕运的压力,朱大典应该高兴才是呀?为何会激烈反对?”崇祯皇帝不解道:“大伴,这其中有何蹊跷?”
王承恩多少有些知道朱大典为何会反对。当一把手的,除了要对上面负责之外,对手中的权利、自己的权威、手下的饭碗问题都得综合权衡,怎能随便让人给砸了?
王承恩小心道:“想来是为了权利之争吧。”
“也是,”崇祯皇帝笑道:“听说朱顺明有个诨号叫朱二愣子,想来是那种头脑一热就往上冲的家伙。对朕倒算忠心。瞧这家伙,奏章写得如此直白,一看就是不学无术之人。”
“留中,全都留中不发。”崇祯皇帝心情大好,笑道:“朱顺明、朱大典,都是老朱家的人。自家人何苦为难自家人?”
崇祯皇帝其实还是偏向于朱顺明的。留中不发就是默认现状,默认朱顺明的海运行动。
要是朱顺明的海运真的比如今的漕运更加便捷、损耗进一步减少,穷得叮当响的崇祯皇帝连驿站都给撤了,再撤掉漕运有何不可?
………………
果不其然,天津的漕运司拒绝了彭玉林走漕运运粮进京的请求。
漕运司的指挥气得牙痒痒,没好气的回答彭玉林:“你们抢了漕帮的饭碗,又刚在长江大开杀戒,杀了我们那么多兄弟,如今居然有脸让我们给漕运。呸,想都别想。就算船空着也不会给你们运粮。”
彭玉林也不恼,笑眯眯道:“这位大人,话不要说的太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今天你不给我运,说不定以后你会来求我的。”
从天津港往京城,陆路三百里,还算平坦。
既然水路走不通,朱顺明只得走陆路。
一百来辆大车,拉着三百来石粮食,蜿蜒几里,扯着旗帜,浩浩荡荡从天津港出发,大张旗鼓的往京城运送。运得不多,气势不小。
杨柳青码头连续不断有海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