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一节 散章—致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妥协别人,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会以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所反映。

    又一例:前面所述的S男,在与人交谈时,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向对方靠拢。

    尤其是在上级或其他重要人物与他说话时,或者仅是一个招呼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引力在吸引着他;他会无意识地向他们靠拢,并唯唯诺诺地说一些卑微的迎合之语。

    这个行为的最初原型就是:S在被白光惊吓前,与被白光惊吓后的行为和心理。

    在惊吓前,他与那位实验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一种正常地好奇感。

    在一种十分意外的事件中,他被某人逗耍,走向实验室时,向实验装置靠拢,而被白光惊吓;而导致以后一系列复杂地心理症状。――这是最初的病因;也是病根所在。

    这种逗耍可以理解为一种**。

    也就是说,只有追溯到这里,才能发现他在被白光惊吓前,所保持的记忆是那种健康的好奇与探索心理,与人之间保持的正常的距离感,与母亲身心相连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以后与母亲身心分离,急于迎合别人的病态心理。

    所以说,心理疾患者就是一种“失忆症者”。

    很多人却不屑地说:“怎么可能失忆?照这样说心理患者连亲人朋友都不认得了,可事实是根本不是这样。”

    但是,这种“失忆”并非显而易见的“失忆症”。

    就上例来说,S的“失忆”就是忘记了在被白光惊吓前那种朦胧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不能用言语描述而获得,只能用记忆。

    所以,当一个人受外界**的时候,他的“失忆”症状就会显现出来――他根本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种**。

    如果接受**,很可能会犯错甚至犯罪;如果放弃**,抱残守缺,内心也会很失落。

    他忘了,只有曾经的好奇心才能取代这种**。

    因为与生俱来,所以不会受外界左右;也因好奇的驱使,才不会放弃探索和追求,而导致内心失落。

    如果仅是受外界的教化去探索,而不是记忆起本源的好奇心,那么外界的教化也只会是一种**。

    ……

    举这么多例子,有些人会有一种质疑――这只能代表S男的心理轨迹,难道其他人也会这么巧像S一样,在学校受到过惊吓?而导致心理疾病?

    有这种质疑的,可能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的。

    只需稍微认真细致一点便会得知――我一直强调的“偶然事件”的重要性。

    既然是偶然,当然不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然事件”。

    我举的仅是一个例子而已。

    旨在陈述这种逻辑分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