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夏城的活动范围和交易范围就能沿着草河一路向下。
况且那两座计划中修建的殖民城邑也是靠近河岸的,在修路难以支撑的情况下,沿河发展是最好的办法。
奴隶们挖好了大坑作为船坞后,陈健从榆钱儿那里借调了夏城所有的木工,同时作为司货的榆钱儿也被要求在一个月内从娥城换来大量的木漆,红鱼带着那些女人也接到了订单:麻布和麻绳。
其余的各项材料也被安排下去,陈健从去年晒干的木头中选出了一些上好的,木工们用青铜的锯子和刨子开始切削木板。
既然是试验性质,第一次帆船建造的不需要太大,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手,在一个陈健也很确定第一艘船未必跑的起来。
从独木成舟到沉舟侧畔千帆过,前世的族人没有用太久的时间。如果说诗经大雅中造舟为梁证明了在商朝末期就有船出现的话,那么殷墟甲骨文中的一些记载更是证明了商朝初期已经出现了非独木舟的木板船:商都的奴隶暴动,商王占卜得知某天可以抓到这些奴隶,但是奴隶们果断地渡水逃走,商王调用了船只过河抓捕,但还是比占卜的时间晚了几天,这件事被当成一件大事被记录了下来。
那时候肯定没有铁钉,固定木板连接的无非就是卯榫和天然防水胶,由此可证在船体不需要承受巨大风浪的情况下,现今条件是可以做出可以通行的船只的。
第一次制造的船只不需要太大,陈健选了一根大约十二米长的松木作为帆船的龙骨,让奴隶们运送到挖出的坑中,将来建好船只后将河堤挖开,坑里有水船只便可以浮起来。
既然是内河行船,前世族人的方底沙船就是一个极好的模板,具体怎么造不知道,但是原理可以猜到这种平底船因为宽大的船底可以很好地适应内河的运输。
将作为龙骨的松木切成长方条后,又选了两根细一些的作为侧龙骨,并排作为船底,船体的宽度大约在四米。
计算好了需要的木板和肋骨以及甲板的数量后,将六百名奴隶分为二十组,每一组用简单的工具切削木板,后续的卯榫则有城邑的木工完成。
十二步长的龙骨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加固上肋骨,向两侧翘起,用卯榫和天然胶黏合后风干,将来分成的五段作为隔水仓,也能够容纳更多的货物。
船体的支撑结构完成后,再将奴隶们切削好的木板铺上,固定后在一些缝隙处涂抹上木漆、石灰、葛草的混合物。
木板在遇水潮湿后会胀大,将这些填充物挤在一起,从而起到防水的作用。
外层木板铺设好后,再涂抹上松脂、木漆,选取两根长木条作为甲板的纵梁,甲板比船底高出两米。
船尾有一个一米大小的木舵,利用绞盘来控制角度,木舵的作用是扰乱水流提供一个微弱的侧向力,但因为船比较长,相当于一个杠杆,所以微弱的转向力利用船体的自然杠杆可以让船只转向。
桅杆在船体稍微靠前的位置,甲板下的船舱内有大量的横梁固定,足以抗衡风帆的力量。
陈健用的也不是西洋软帆,而是颇有前世华夏特色的硬帆,利用横木将帆连接在一起,类似手风琴一样。
硬帆很方便,只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