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章,是的就是这样,假装完本一本的样子,我太机智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契丹统治者崇信佛教,自太祖以来一代胜似一代,至道宗时达到极盛。百多年间,契丹皇族和高级僧侣投入巨资,请能工巧匠建造了大量佛教寺院,与寺院密不可分的辽塔和佛教法器也大量出现。内蒙古地区现存著名的辽塔有中京大明塔、上京南塔、庆州白塔、丰州万部华严经塔等。[41]?

    在庆州白塔内出土的释迦涅盘石雕像、万部华严经塔砖雕菩萨头像、白瓷迦叶、阿难像等文物,都是辽朝佛教艺术的代表作。

    经济编辑

    农业

    契丹各部的农业,大约出现于大贺氏联盟时期。唐朝在给大贺氏联盟首领的敕书中常常农牧并提,说明这时联盟中某些部落已经有了简单粗放的农业。迭剌部的农业生产当始于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时期,即遥辇氏联盟的中后期。[42]?

    辽朝的土地有公田和私田两类。在沿边设置的屯田自然是公田。募民耕种的在官闲田也是公田,百姓领种十年以后,要对朝廷缴纳租赋。至于所说的“占田置业入税”则是私田了。估计屯田多集中在北部沿边,私田则多在辽国南境。在契丹的汉人依然是以男耕女织的方法维持家庭收入。同时,契丹将战争中俘掠的汉人,安置在契丹腹心地区,建立许多头下军州。除少部分需上缴,其余收入皆归头下主所有。辽廷为了鼓励人民开辟荒地,立例若成功开辟农地可免租赋十年,形成契丹特有的农牧混合经济。[43]?

    畜牧业

    契丹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契丹人的牧业经济得

    契丹人

    到了较大发展。[44]?契丹等游牧民族牧养的牲畜,羊、马为多,牛、驼次之。四至八月,牧草繁茂,是他们放牧的黄金季节。冬季则驱牲畜迁于朝阳背风的平沙处。[42]?牧业是契丹等部落民的生活来源,也是契丹所以武力强盛、所向克捷的物质条件。群牧由北枢密院管辖,设林牙掌管部籍,另有马群、牛群太保等负责掌管群牧的具体事务,朝廷定期验检簿籍,以了解牲畜繁息情况,以牲畜数量的增减考察群牧官政绩的优劣,决定升黜。群牧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辽朝武装力量的强弱。[42]?

    契丹各部和属部中的阻卜、乌古、敌烈、回鹘、党项等,主要从事游牧业。羊、马是契丹等游牧民的主要生活资料:乳肉是食品,皮毛为衣被,马、骆驼则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战争和射猎活动中马匹又是不可缺少的装备。羊、马也是辽朝向契丹诸部和西北、东北属国、属部征收的赋税和贡品,因而受到统治集团的重视。游牧的契丹人,编入相应的部落和石烈,在部落首领的管理下,在部落的分地上从事牧业生产,承担著部落和国家的赋役负担,没有朝廷和部落首领的允许,不能随意脱离本部。他们是牧区的劳动者、牧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是部落贵族的属民。[42]?

    手工业

    辽东是产铁要地,促进契丹冶铁业的发展。[45]?初期,曾以横帐

    契丹瓷器

    和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从事冶炼。“曷术”,即契丹语“铁”。契丹的陶艺受唐朝影响,墓葬出土文物则显示部分宋代器皿及其他器皿自国外输入,但金、银器制作亦采用唐、宋的金属打制和镀金技术。[46]?

    契丹瓷器是在契丹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北方系统的瓷器技法而烧制的,在五代和北宋时期南北诸窑的产品中独树一帜。其中,具有契丹族传统工艺的仿皮囊式鸡冠壶可谓辽瓷中的典型器物。鸡冠壶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堪称国之瑰宝。此外,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三彩摩羯壶、“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绿釉刻花凤首瓶等瓷器,皆为辽瓷中的佳品。2008年,考古工作者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了松州窑,又称“缸瓦窑”,这是辽金两代的官窑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契丹族的金银器是中国古代金银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本土文化与内地文化、外域文化之间的交融。契丹贵族墓葬中大量出土金银器。如赤峰市耶律羽之墓中出土的花式口圈足金杯、金花工艺御赐“万岁台”石砚、金花银唾盂、摩羯纹金花银碗,哲盟奈曼旗陈国公主墓出土的鎏金道教银冠、錾花银靴、金銙银碟躞带等,皆是契丹金器中之上品。

    对外关系编辑

    五代、北宋

    五代后唐末年,辽太宗接受石敬瑭的请求,协助他建立后晋取代后唐,以获得燕云十六州与后晋的臣服。不久又南征中原,灭后晋以建立辽朝。至此辽朝与中原的外交关系首度转为辽朝居上,中原臣服的状态。之后辽朝衰退,后周与北宋为了燕云十六州又相继北伐,双方恢复对

    幽云十六州

    峙的局面。辽朝采取防御策略,并且扶持北汉对抗中原的北伐,屡次抵御中原的进攻。直到辽圣宗时,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度发动南征,率辽军直逼北宋的澶州。最后双方订立澶渊之盟,从此,宋辽和平相处直至北宋末年。[47]?

    辽重熙十一年(1042年)辽兴宗乘宋夏战争后北宋内外交困之际,率重兵陈列辽宋边界,并派萧特末(汉名萧英)和刘六符去宋朝索要瓦桥关南十县地。宋朝派富弼与辽方使节谈判,双方于九月达成协议,此即重熙增币。最后增加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以了结这次索地之争。辽兴宗还派耶律仁先和刘六符再次使宋争得一个“纳”字,即岁币是宋方纳给辽方的,不是赠送的。宋臣富弼建议宋仁宗答应要求,并且要求辽朝约束西夏作为条件以破坏辽与西夏的关系,最后使辽兴宗两次亲征西夏,劳民伤灾。辽朝晚期因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入侵,加上朝廷内部分裂与内斗,使辽朝有意与北宋和谈。但是北宋已经与金朝建立海上之盟而共同伐辽,所以拒绝和谈,最后辽朝亡于金朝。

    渤海国

    公元10世纪初,契丹就攻陷了渤海控制的辽东;[48]?辽天赞四年(925年)末,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及渤海全境,大諲撰投降,渤海国灭亡。[49]?

    阿保机灭渤海国以后,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作为由渤海国到契丹直接统治的过渡阶段。辽乾亨四年(982年),契丹撤销东丹国,改为东京道。

    高丽

    辽朝于(926年)灭渤海国后与高丽接触。辽会同五年(942年)送给高丽50匹骆驼,但遭高丽太祖拒绝。辽使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万夫桥事件)。至此辽朝多次袭扰高丽边界,辽统和十一年(993年),辽圣宗率大军越过鸭绿江入侵高丽。最后双方和谈,在高丽同意断绝与宋的联盟后,辽圣宗率军北返,双方建立友好的睦邻关系。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高丽发生军变。辽圣宗趁机入侵高丽,最后在攻下开城后北返。辽开泰七年(1018年),辽朝率大军再度东征高丽。但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