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百多个战士的面孔给我认清,必须能见人叫的上名。下午我还要靠靠你们这几位红军大学出来的‘高才生’有几斤几两,明白没?”
“是,张连长!”
觉得自己现在方言已经没问题,晚上张文第一次有时间在煤油灯下翻阅着老王这些日子整理出的政治文化教育工作资料。老王的字儿,至少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自己父母水平那种半连笔字,自小学以来语文和写字就不怎么样的他看起来都有些困难,但还可以勉强的看下来:全连包括新来的和自己这一百二十七位官兵中。大概只有自己和老王算是有高中文化水平至少也能熟练掌握初中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新来的那几位骨干也算是有合格高小文化水平的人,其余的除了十几个能认二三百个字凑在一起看报没问题外。其余全需要文化恶补,不过这些日子虽然说要数语双修,也算勉强用近二百个小时的时间扫盲完毕了。老王的方法是:每个班分三组,每组每人认二百个不同的字,第一个人学小学第一学期的字,第二个学小学第二学期的字,第三个学小学第三学期的字。这样儿一个小组凑在一起写信看报就没问题,最多查查字典问问老王。数学方面的分工是一个专攻简单加减乘除算法,一个专攻简单几合,一个熟练背口诀。看着最近战士们交上来的和自己写字水平一样的缭草铅笔字材料不由的一阵亲近和怀旧的感觉。大概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性的组织里才不会以貌或以字取人。在最近才交上来的战士们的身事自述中:平均年龄要比当初报名上来的更小,最小的十三岁,最大的绝大多数也都没成年,平均年龄十六岁。近六成为贫农出身、近四成为雇农、极个别为长工,中农一个没有。要不是这几年来大革命的高潮中享受到了斗争的果实。发育阶段有了基本保障并得到了充足的锻炼,体质绝不会有现在的水平。这一百多人中丧失双亲的流浪者占三分之一,其余也大多是单亲家庭----由于战争和劳累过度多半是丧父,有相当部分是母亲被强占改嫁或死亡。回忆起前生看多了俊男美女的民国范电视剧又看多了城镇小资小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要写手的民国时期架空历史yy小说,自己也不是没有对革命的过程质疑过或怀疑过:是否手段曾经过激了点儿?是否全国多数地方没有想象中的矛盾?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残酷的现实: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前期的中国逃难流民破产人口占人口的百分之九,欠债农民占近半------基本上多数贫农和绝大多数雇农没有不欠债的,而两宋王安石年代中那种驴打滚已是相当有良心的。在基本无战乱的保定清皖富农地主阶层的口粮消耗是一百八十至一百九十公斤---他们都是那些居住在农村生活不算奢侈的人,贫雇农往往只有一百二十公斤。更多的粮食被毫无意义的囤积起来虫吃鼠咬浪费掉。更加悲哀的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平民自明朝中后期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苦难已经对这一切习以为常。虽然苦大仇却不深,他们绝大多数人对富贵之人都是羡慕和向往而更多的是敬畏。受长期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