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不管朱由校现在怎么生气,还是要正面回复杨涟的奏章,以正视听。
喊来了王安,仔细问了问杨涟和左光斗的为人,朱由校准备看人下菜,“朕不想让这件事情被不停的提起。”不停提起的后果就是不停的翻案,原本事实清晰的事情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朱由校少有的用了朕字,这让王安有些意外,对这件事也重视了许多。他认真回想了一下,才把杨涟和左光斗的生平简要的告诉嗣君,“两人都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杨涟做过常熟知县,因为考选的时候被评为廉吏第一,才入朝担任给事中。左光斗却一直在朝,起初担任的是中书舍人,后来才去做的御史,他曾打击京城的造假团伙,光伪造的官印就搜出了七十多颗。除此之外,他还精通庶政,曾提议在直隶屯田。”
朱由校听了若有所思,在东林党把持舆论的情况下,杨涟的廉吏第一水分很大。倒是左光斗的所作所为却让朱由校有些不解,“左光斗是东林人吗?”
“是的,”王安点点头,却又补充道,“可他还出身桐城,同乡中人才济济,也正是由同乡前辈推荐,才在方大学士身边坐了中书舍人。”
“难怪如此。”明末清初时候,桐城确实是人才辈出,甚至有桐城派之称。听到左光斗是桐城人,朱由校这才明白过来,不过却对方从哲的性子连连摇头,中书舍人是内阁的办事人员,官位虽小可相当重要。在没有人抗衡下,方从哲还让一个东林党出身的人留在内阁,这让朱由校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既然对杨涟左光斗有了初步的了解,朱由校就很快的在奏章上写了一行字,然后交给王安,“还请伴伴亲自走一趟,务必劝说两人不再闹事。还有,”朱由校实在不敢相信东林党的做事风格,就来了个釜底抽薪,“左光斗不是提议屯田嘛,就让他去天津看看。”
王安会意,这是要拆开两人,免得两人脑子一热再次上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