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写的。”
太武帝心知太子拓跋晃力保高允,故意这样说,于是顺水推舟再次问高允道:“高允,此事果真如东宫太子说的那样?”
高允道:“为臣才薄,谬参著作,犯触天威,罪应灭族。为臣已经死到临头,决不敢虚妄。太子殿下因为臣为他讲书时间很长,哀怜为臣,为臣求命。如皇上不问臣子,臣便没有这番话。既问了,臣当如实对答,不敢丝毫迷乱。”
太武帝长叹一声道:“高允,果良臣也!正直,这本已是人情所难,而高允你能临死不移,这就更难了!而且以实对君,真是忠贞的臣子。像你刚才这一番话,朕宁愿漏一有罪的人,也应该宽恕你。”
高允拜谢太武帝不杀之恩,太武帝欣然对太子拓跋晃言道:“高允世之良臣,当重用之。”
太武帝命令高允拟诏书,自崔浩以下、僮仆吏卒以上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却仍跪于地下,不接太武帝口喻,对太武帝道:“崔浩所犯,还有没有别的罪,臣不清楚。如只是修《国记》这一项罪行,还不至于被杀。”
太武帝震怒,下令宿卫御林军绑了高允。太子拓跋晃再三求情,太武帝方才赦免了高允。太武帝对太子拓跋晃道:“罢了,只灭崔浩五族,秘书府其余官吏仅杀其身,不灭其族。如果没有高允招惹我,那得多死数千人。高允,为我大魏之贤臣,用心良苦啊!愿以一死而换我不诛灭众官吏五族。”
太子拓跋晃大悟,喜而赞道:“高太傅果然国之栋梁,父皇听从高允之言,只诛崔浩五族,对其他官吏只杀已身而不灭门。天下臣民无不赞叹父皇赏罚分明,且胸怀仁厚之心。”
告辞太武帝回到东宫后,拓跋晃心中仍有余悸,命小黄门召高允至东宫问话。
拓跋晃责备高允道:“高太傅,聪明之人,为人应当把握时机。父皇已经赦免了你,这是你大幸,可你竟然不知见好就收,你那么高的学识又有什么益处?这未免太迂腐了!在那种时候,我从旁点拨你,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