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法律法规没有人遵守
没有人施行一样,名誉,威望扫地。
朱元璋眼睛又睁开了,目光复杂的盯着袁忠询问:太孙是否亲口赦免了两人的罪过。
袁忠可不敢欺骗朱元璋,说出太孙殿下确实是赦免了两人的罪过。
朱元璋长长叹息,神情颇为失望,又一脸的怀念,好似一个年长祖父评价自己的孙子一样说:朱允文的
性子和他的死去的父亲懿文太子一样,太软太弱,满怀道德仁义,这样的性子,做官犹可,为帝便不妥了,
唉!最后一句话实在说不出来,如此柔软如何压制住朝廷内外的强者呢。
抬眼淡淡扫了一下袁忠校尉,朱元璋咳了两声,吩咐袁忠下去宣太孙来见朱元璋。袁忠遵旨,未多时,
朱允炆便奉诏进了武英殿,他微微笑着,丰神俊朗,面若冠玉,顾盼间尽显风流之态。
朱元璋原本冷硬刻板的老脸,在见到朱允炆后便放松了下来,甚至眼中还闪过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神
情极是宠溺。
朱允炆一进暖阁便很乖巧的拜了下去向朱元璋请安问候。
朱元璋绽出难得的笑脸,伸出枯槁的手,亲热的向朱允炆招手,不用多礼,叫朱允文坐在朱元璋身边。
这一刻,他不再是手握至权的九五至尊,也不是令天下臣民闻风丧胆,战战兢兢的洪武皇帝,在朱允炆面前
,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疼爱孙儿的祖父,跟平常人家的祖父并没有什么区别。朱允炆
顺势起了身,脸上带着甜甜的笑,上前走了两步,坐在朱元璋的身边,并乖巧的轻轻为朱元璋捶腿。
朱元璋一语深长问道朱允文这几日都在做什么。交给他看的几分奏折都看完了么。朱允文点头道都看完了,
奏本上说大明附近的小国都派使者入贡,皇姑姥以嫁入渤海国的蕴婷长公主回乡祭祖和镇守四方的藩王皇叔
们接奉诏入京来朝。于宫中设宴,酌加厚赐,以彰严父圣君之德。又道西北党项,契丹,突厥,匈奴等游牧
部落出现死灰复燃之像,盗寇频繁,骚扰边关,可在朝中选得力仁厚之官员,入西北安抚百姓,在派兵马和
镇受西北门户的秦王皇叔一起攻击西北游牧部落等方法。
朱元璋笑着摇头道指出朱允文最后一件是处理的稍差,对于西北的叛乱的各族,不能一味安抚在派兵丁
,道出安抚实非正道,乱象必须严治,直接派武将精兵,巡视西北,凡西北各族叛乱者,劫掠者,当须尽数
诛戮,以令西北民众无虞,以安西北百姓乐业。朱元璋早已下旨,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西将军,武定侯郭英
副之,选精锐步骑,明年开春后,于正月出师西北,配合秦王朱樉巡视边备,伺机绞灭所有的西北各个反叛
势力。而后有向朱允文讲世上的一切事不是全靠仁义道德便能解决的,当动刀兵之时,便须毫不留情,跟敌
人说仁义,无异对牛弹琴,要做皇帝,朱允文的性子还须更狠辣些才是,否则如何治得这天下万民,如何驾
驭满朝文武?向朱允文讲述了为君之道。
朱允炆张了张嘴,似乎想反驳几句,可是迎着朱元璋肃然而威严的目光,朱允炆终于还是低下头,讷讷
接受朱元璋的教诲,至于记住多少只有天知道了。
朱元璋笑道询问了朱允文最近学业。朱允文笑笑的说黄子澄黄先生教了他论语。朱元璋点头,这个黄子
澄是他亲自为朱允文选定的老师有很高的学问。询问黄子澄教了什么。朱允文答道《论语?子路篇》,子曰: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朱元璋又问和解,朱允文按照黄子澄讲述叙述了一遍。朱元璋笑道说除了仁道之外,君主还需以何道辅之?
看看宝贝孙儿朱允文如何解答。
朱允炆抬头愕然问朱元璋治天下当然只能行仁义之道,圣人之说,传世千年,难道有什么不对么?
朱元璋闻言目光顿时流露出有些黯淡,靠刀兵夺得天下的朱元璋深知光靠仁道什么也做不成,面部神情
浮出些许失望之色。
摆了摆手,朱元璋沉声道明:前几日,朱允文齐备太孙仪仗出京,听说只为吓唬一个酒楼掌柜和一个厨
子,这是何因?
朱允炆闻言开心的笑出说,孙儿在江浦县认识了两个人,其中一位名叫萧凡的人死活不相信孙儿是当今
太孙,孙儿还挨了他好几下打呢,另一个人赵鑫,做的一手好菜,其中那道名菜烤鸭味道香淳无比,后来孙
儿回京后,左想右想不服气,又馋了那醉仙楼的烤鸭,于是开了全副仪仗出京,就是要给他俩看看,孙儿不
是冒充的,在购买些烤鸭,献给皇祖父,进进孙儿的孝心。
朱元璋哼了一声,沉声先是夸奖朱允文有孝心,有沉声道出他太过胡闹,太孙仪仗,那是朝会,典礼,
重大国事之时才准启用的,而朱允文却拿它去吓唬一个酒楼掌柜和厨子,满朝文武知道了,他们会怎么看待
你这个太孙?简直荒唐!
朱允炆吓得往后一退,低着头不敢一语。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终究还是舍不得说重话,叹了一声,接着道:那两人狗胆包天,竟敢殴辱皇孙,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