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白话学用白话,文字极易拖沓、繁琐、欧化、啰嗦。
20世纪上半叶白话璀璨,大师鲁迅、郭沫若等,开白话一代风气,是因他们在少年时深入接受了文言,在文言“酱缸”里浸泡过,汗『毛』孔都渗着文言滋养。成人后,白话里处处见文言光采。著名大学校长竟不能读通一首文言诗,教授竟篆隶不分,看似笑话,实乃教育轻人文、忽视文化血脉之“冰山一角”!一个人若少年时诵读一定数量的一流的文言,则成人后写成一流白话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美国高中英语课,用一年时间读古英语的莎士比亚原著,且让学生写古英语诗;台湾高中语文课几乎全是文言,我们高中,文言课文的篇目数量,理应超过50%。
五、文字素养: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首先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
语文教师须有“尖锐”文字敏感,须有不错的文字素养。医生见人面『色』,会不自觉表『露』医生职业敏感,而语文教师捧读文章,若不首先关注文字,或者自身的文字很糟糕,怎称做“语文”教师?文字对语文教师,犹如空气对人之生存那样重要,但也如空气容易让语文教师忽视了其存在。
语文课和语文教师可关注思想,但还有专门的思想课;可关注历史,可还有历史课;可唱歌,但还有音乐课。时下一些语文课“四不像”,游离文本文字,还美名曰“注重人文”、“加强学科融合”、“为学生精神奠基”,其实是语文教师本人没有较高文字素养,到了课堂上,才以巧补拙,失其本然,舍本逐末!语文课也不排拆多媒体,但须由文字“触”发,又落脚于文字。人的文字素养,并不比思想素养、哲学素养差毫厘;语文教师的文字素养,更是生命。
李振东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在襄安教育界,在全省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教师争先传看,杂志社见此情况立即加印。印了以后仍然一购而光。不少教师还打电话给杂志社,希望再多印一些。有些学校的校长认为此文对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要求每位教师人手一册。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省教育研究室和国家教学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联系到李振东过去曾经发表过的一些有见地、有分析、有对策的文章,对这个重点高中的副校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还在国家级的刊物上摘要发表了这篇文章的要点。互联网对这篇文章也炒得十分厉害,不少网友留言,开展讨论。李振东一下子又成了襄安乃至全省教育界引人关注的人物了。对此,陈洪的心里仍然是酸溜溜的。不过他也心中有数,一篇文章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都要靠真正的实力,靠强有力的各种关系。他对自己控制一高中的能力和尽快去掉那个“副”字还是充满了信心。
宋晓丹对李振东的这篇文章是大加赞赏,她一个人仔细读了三遍,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她还能一一背下来。说句心里话,她还是那么欣赏李振东的才华。尽管在工作中两个人有一些矛盾,而且『性』格也多次发生冲突,但他才华横溢,笔端锋利,古今中外,博学多识,都让宋晓丹从内心深处敬佩不已。她把这篇文章推荐给纪委书记黄德仁看。黄德仁看过之后,用十分复杂的目光看着宋晓丹问:“宋局长,您怎么评价这篇文章?”
“好文章,可以说是相当好的文章。”宋晓丹十分肯定地回答。
“嗯,我读过了,是不错呀。”黄德仁马上随声附和着。
“老黄,你也爱好诗歌,古典文学基础也不错,你也应当写一篇好的文章发表呀!”宋晓丹说。
“我……”黄德仁笑了笑,“我正在考虑,争取也写一篇好文章,和李振东比试比试。”
“那就好。”宋晓丹笑着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