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经过三天的紧张写作,李振东的一篇新论文写成了。他在网上发给了省教育杂志社。
半个月后,新一期的省教育杂志在首要位置全文发表了李振东的文章《语文教育失落了什么?》。文章写的很深刻。全文如下:
语文教育失落了什么?
李振东
一、真实个『性』:回归语言教育“人文”之真
我最朴素的愿望是,师生在语文课上,不撒谎,不故意撒谎,也不被迫撒谎。这应是一个最起码的愿望,起码的常识。然而,实现它却很难。
中国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
1998年高考作文题是《坚强:我追求的品格》,大量考生,一同编造自己父母死亡,以反衬自己如何“追求坚强”。2000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是《上学路上》,众多十三四岁初中生,或编造上学路上“捡钱包交给警察叔叔”,或编造“扶盲人过马路”,或编造乘公交车“给老人让座。”似乎全市丢失的钱包,都恰被他们拣到,全市老人乘车、盲人过马路,都恰被他们碰上。这些作文,且都有固定套路:先“思想斗争”一番——钱包交还是不交,盲人扶还是不扶,给老人让座还是不让,后“狠字私字一闪念”,“自我反省”,灵魂升华。如此作文,很多得了高分、满分。独有一个学生与众不同,朴实为文,照实写亲身经历:雨天,上学路上遇青蛙,捉青蛙,知青蛙是益虫后,马上放生。此文竟被判为“思想格调不高”,不及格。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风雪中救人》,命题人提供的话题材料本身就漏洞百出,全国众多考生,“不约而同”“编造”舍自身,救他人,“弃小我,做大我”的美丽假话、套话……
何为人文?当今中国基础教育里,对人文存在太多人为的歧解,把人文理解成思想政治教化,当今最迫切的是回归到人文的本义——即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事实、自由、个『性』之人。时下,师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最迫切。教师课堂上讲真话,师生不虚伪、不矫『揉』、不造假,解放人『性』精神,灵魂自由舒展。这,就是目前语文教育中最大、最迫切的人文,也是人文之本义,更是语文教育之本。
在许多地方,一个“奖伪罚诚”的潜在机制似乎正在形成:说真话,受惩罚,说假话,得奖励。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语文课上,师生都不能说真话,这样的历史,仍在继续,同时,不少教师,仍“孜孜不倦”『迷』信技巧、技法、步骤,克隆、模仿教案、教法,约有60%的教案是克隆、因袭。非本人亲手所撰。
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历久常青,源于语文教师深扎于文化沃土中的默然无语之根,教师立于脚下土地,立于人类博爱,立于深厚的文化积淀,用自我人生,体语文中人物、民族、人类的命运,感受与咀嚼文本中的个体与人类的苦难,与大地上的同类血脉相通,有悲天之情,悯人之怀,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歌哭、共笑骂,真实地鸣奏语文教育动人心魄的乐章,那样,语文课就情感饱满,充满魅力。这,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根本,人文血脉,是语文教育真实、自由、个『性』的本然所在。
呼唤回归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的人文本义,无非就是,让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不要教唆孩子说“神的话”——假话、大话、套话,也不放任学生说“鬼的话”——自私、冷漠、仇恨的话。所谓“神的话”,是泯灭人『性』,培养虚伪的神『性』,实为奴『性』;所谓“鬼的话”,是动物的“非人”的本能占据了道德心界与心理视域。总之,说话、写作,既不拔高,做“虚伪之神”,也不降低,做“非人之鬼”,不“装神”,不“做鬼”,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
二、化意为字:回归语文教育“生活”之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