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看云起时(3)
庄若蝶和李根在苏州陈情家里得到了账本,第二天天一亮便换了一辆马车出了北门朝朝京城赶路。离五月初一,陈情嘱咐的日子还有三日,所以庄若蝶心急火燎地奔京城而去,因为陈情再三嘱咐,不吃不早必须在这一天到京城东角门前击鼓鸣冤。
本来,账本和口供都给了周晓,那么庄若蝶和李根拿到的账本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琙对于将账本交给周晓,翻来覆去怎么想也不放心。首先他没有和周晓打过交道,不知道此人品行到底如何;其次,对于自己谋事的一些情报被黄淮方面得知,李琙十分担心,心中始终无法放心。
因此最后李琙决定留一手,在等候的过程中,他先找来一本相同体例的空白账本做旧,然后让费不疑将账本誊抄一遍。到了周晓来的时候,他就将作伪的账本和口供交给周晓。而正本的账本交由陈情带回苏州收藏,预防自己这里出了问题,被人一锅端。万一周晓不托底的话,他还能依靠这个真的账本翻本。
这是第一道伏笔,第二道伏笔是陈情,她不仅仅是镇抚司的捕头,还是镇抚司内政局的挂名捕头,内政局是一个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小规模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天下万事,可以风闻奏事。只是普天之下谁有这样的密奏之权,也只有本人和皇帝近身太监知道,其他人无从知晓。也就是说陈情有密奏大内的权力,于是陈情将吴江发生的案子写成密奏递交承隆皇上。
李琙对这第二道道伏笔并不抱太大希望,原因到了这个时代,皇上不太好使,权力可能连一个部门的尚书都不如,他不敢把宝压在皇帝身上。所以陈情递进大内的奏本,李琙权当是一道辅助手段。但李琙相信。有了这两招伏笔,就算黄淮神通广大,自己也不至于没有任何反击能力。
庄若蝶和李根几乎昼夜兼程,终于在四月二十九的日落时分进入了大明帝国的京城应天府。李根找了一家离皇宫不远地客栈住下,两人就跟做贼一样,时刻提防着身边出现黄家的人抢夺账本。他们哪里也不敢去,只在客栈房间里呆着,就等着五月初一一大早就到东角门前击鼓鸣冤。
朱遵锡坐在书房里用着早膳。每天这个时候,他都边用早膳边听内侍给他念奏本,这些奏本有的是从宰相府转来要求他用玺的文件,有的是各地有密奏皇帝权力的官员发来的上奏。朱遵锡每日都会整整一个时辰时间让内侍将这些本本念完。
皇帝在书房里用早膳不得不说他也算一个勤勉的帝王。只是他地勤勉并没有获得他所认为的回报,许多奏本都不过给他用玺罢了,有的时候他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但即使如此朱遵锡还是每日坚持听完所有的奏本,他就是这样一个牛脾气。他不甘心永远只是充当配角,只是他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自认才能勤奋不弱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但眼前朱遵锡只能压制着内心的冲动,老老实实地给宰相打下手。
“……浙江一省官员欺上瞒下。坑瀣一气,贪织造税金年一百万重宝。三月桃花汛,金衢严道巡按严棱阴使手下掘开富春江九处大堤,淹没浙江一府两县之土地。十万百姓丧家失土,流离失所……”
朱遵锡正喝着一碗燕窝粥,听到这里腾地抬头问道:“这,这是谁上的本子?!什么时候递进来的,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让朕知道?!”
小太监被皇帝吓了一跳,连忙小心翼翼回着:“回皇上,这是直隶镇抚司捕头陈情上的本子,今日早间才递进来地。并无耽搁。”
朱遵锡站起来快步走到小太监面前,拿过陈情的奏本,仔仔细细地全文阅读。看完之后,朱遵锡猛地合上奏本“啪”地扔在书案之上,在书房内来回走着,脸『色』气得通红:“国之蠹虫!国之大祸!没想到这一省官员竟然做出这样大贪巨恶的事情,难道他们就不怕天谴吗!这陈情有没有将账本和口供一同送来?”
太监道:“回皇上,这里有两页账本抄录副本。并无口供。据陈情奏报。账本和口供皆以交给直隶巡回法司周晓。”
朱遵锡拿起奏本看了又看,然后朝外面喊着:“来人哪。速速请副宰相杨溥觐见!”
高大恢弘的皇城映入眼帘,庄若蝶下意识地紧了紧捂在胸口的账本,李根紧张地跟在她身后,穿过街口,就是一片宽阔地空地,空地上铺着大片的青石板,每一片都被千万人踩过,数十年的风雨让石板如镜子一般光滑。
此时东角门前空地上铺开了老大一片集市,这是京城著名的旧货市场,落魄地世家子弟,乡下里的士绅,乃至天南地北的客商携带着自己家的货品来此贩卖。旧货市场据说又是新政产物,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