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章 十六届五中全会
京城。
华夏『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之前,包括省委书记李元焯、省委副书记周正江、萧宸等江东省委领导在内的华共江东省所有中央委员乘机前往京城,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大会。
“面对着成效与缺陷兼有、希望与『迷』茫并存的现实,有的想走向过去,有的想走向未来”,对决策者的一些揣度和期待,正让位于对其具体治国方略的理解和运筹……个税法听证,专家建议起征点5000元;华夏整体竞争力下滑:“神六”最快10月中旬发『射』;京城楼市不存在观望期;油价调整要小步快走与国际接轨;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组分赴各地调研;《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出台,高度重视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9月26日,随便打开一家新闻网站,都能看到这些消息。一切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华夏进入新的转折期的信息。
按照既定安排,华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京城举行,主要议程是:华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十一五”(2006―2010)的到来意味着,华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华夏究竟要走上一个什么样的新路途?能否给全世界关注华夏的人展示一个清晰的未来,打消或者减少外界一些人对华夏崛起的恐惧与担心?这些问题,已然成了近段时间媒体关注的焦点。
“五年一次计划修编,看似例行公事,其实大为不然。尤其是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重要转折,或说一个新的开始。它不只是计划改称规划、指令『性』质变成指导『性』质,以及指标、项目等事务『性』质或应用之类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涉及方向、轨道『性』质方面具有重要特点。”华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
2002年的11月14日上午,温文尔雅的顾挽澜和他的八名华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同事一起,出现在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前。此时,全世界都在猜测:这些在革命战争结束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会把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带向何方?
如今,近三年过去了,执政经验的丰富和执政理念的成熟,使“新领导集体”的“新”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三年前对决策者的一些揣度和期待,已让位于对其具体治国方略的理解和运筹。
“本届领导层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面对着华夏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华共中央党校研究室的辛鸣博士告诉记者,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的深入,让华夏的一举一动都与世界牵连,而国内的改革攻坚也碰触到了无法回避的体制障碍。
华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不久前载文称:“面对着成效与缺陷兼有、希望与『迷』茫并存的现实,有的想走向过去,有的想走向未来。”
9月底,华共江南省委书记薛远岚发表了一篇署名长文,纵论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在江南省,农民工已占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薛远岚开出的“『药』方”是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从保证其劳动所得,提供低廉住房、养老保障等社会服务,到关注其精神上的尊严和归属感。
有学者这样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同样是政绩。”
在经历了非典冲击、宏观调控之后,华夏的经济增长仍旧保持了2003年10%、2004年9.5%的高增幅。但也有人认为,投资拉动仍占了很大比重,而且,经济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那么,“十一五”期间,华夏经济会以什么速度增长?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在猜想的问题。有专家预测,未来经济增速可能调低到9%以下。
顾挽澜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们注意到,“平稳”两字的分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方针什么时候都不会动摇,“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理由来改变它,都是极其危险的。”有学者这样说。
华夏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否则化解就业难题、社会稳定问题等挑战的难度就会更大。
在“十一五”期间以及更远的将来,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只是,不能再沿用以前的发展模式了。要通过对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来增强发展的后劲。
据某些相关部门放出的风声,“十一五”规划将突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将被提上议事日程。
某媒体曾发表的《华夏软肋的暴『露』》一文,对华夏的发展提出预警。当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表明:华夏国际竞争力较上一年度有明显下滑。而两年之后的今天,华夏国际竞争力又一次传出下滑的消息。
当时担任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的卢佩斯.奥古斯都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长远看,真正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技术创新。”奥克斯都说,在过去20年中,华夏经济发展很快,但科技进步却不快。华夏的技术排位非常低。
五中全会会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作出安排。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三种能力将被得到强调。
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一道,都被认为是未来华夏发展的重要内涵。
决策者认为,未来华夏应是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得到空前提升。
8月中旬,央行在2004年华夏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知名房地产商任志强随即公开发表“万言书”,质疑央行报告“逻辑混『乱』”、“荒谬”。
任志强毫无顾忌地与央行“叫板”,令人侧目。据了解,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反对央行这项建议上,成为了无声的后盾。
不久前,教育部常务副部长萧茉严厉批评一些地方『政府』不落实中央的教育政策,也引起舆论热议。
今年2月,新修订的《政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提出,“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政务院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确保政令畅通。”
“‘确保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等词汇被本届『政府』反复提及,这在2004年中央『政府』推出宏观经济调控举措之后尤为明显。”政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表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着力推进之时,郑南巡、萧飞就曾强调必须维护中央权威。显而易见,将“确保政令畅通”明确写入《政务院工作规则》,表明中央已经注意到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004年下半年,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李明昭在接受采访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某些地方和部门不讲真话,‘欺上瞒下’,这是我党最大的危险。”
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副主任认为,目前全国各级『政府』部门每年收费总收入高达8000亿元,其中统计外的收费收入保守估计也有3000亿元。这些通过部门进行的收费,是形成部门利益的重要因素。
刚刚公布的审计报告表明,去年预算执行,商务部曾虚报五亿,民航总局私存八千万,外交部等挪用财政资金,教育部门『乱』收费1.54亿。
有政治学者认为,如何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框架,使中央政令畅通无阻,成为影响未来华夏发展的一个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五中全会,被认为是“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会议”。
三年来,中央领导层十分重视统一思想。顾挽澜率先垂范,多次到革命老区,到最贫穷的地区视察和调研,告诫全党,中央将用什么理念、什么方式治理国家。顾挽澜本人还在岭南给最基层的党员上党课,讲“五个统筹”的具体内容。
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顾挽澜作了一个讲话。有评论说,这个讲话是他代表中央第一次全面地阐述治国思想。
8月19日至23日,顾挽澜在中原、赣西、潇北考察工作,主题是“就‘十一五’时期华夏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他继续强调统一思想。
最近,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顾挽澜的这一行程,是为接下来的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吹风”,并了解各地的意见,实地观察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
他强调,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
另一个受关注的方面,无疑是人事问题。2004年12月初,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易人为序幕,新一轮省部级干部调整启动。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三个月后的这波人事变动,涉及八个省(区)、两个国家总局、一个政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其中14人履新,四人退休。
省部级官员的变动一般是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一个调整周期。而这次的人事更迭发生在党的十六大与十七大之间。
其中,也有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如许岸秋卸任广电总局局长,出任中原省委书记。宁徽省委书记调任广电总局局长。
2005年7月,又一次动作颇大的高层人事任免公布,六位省部级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