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集《瑜伽菩萨戒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障碍禅定;你起高慢心,你认为你自己不得了,谁也比不上你,也不障碍禅定;乃至于你起邪见,在禅定当中认为你这个禅定的心识就是我、就是涅槃,也不障碍禅定;但是你起瞋心,你绝对障碍禅定,诸位可以试试看。

    比如说你经过一个月结夏安居,三个月用功很寂静,念佛、念法、念僧,内心明了寂静、寂静明了,你跟人家吵一顿架,你再去修就没办法相应,就这个问题。所以刚开始修习禅定的人,你要远离恶因缘就在这个地方,因为你内心发起瞋心是最障碍禅定的。再看最后一段:

    亲属衰亡、丧失财宝、杀缚禁闭及驱摈等诸苦难中,悉能安忍。

    这个人不但有慈悲心,他的忍力也特别强,他对于亲属的衰亡,对于丧失财宝,乃至于有种种的关闭驱摈的苦难现前,他有安忍心。安忍的意思就是说,他不一定有空观,不是一定能够把这个境界观察到如梦如幻,而是说这个人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对于外境的执取比较淡泊。一个人有禅定,他的特色就是内心有法宝,把心带回家,他心中有一个家,所以他有事没事就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休息,所以他平常对外在境界的好坏就比较淡泊,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把双腿一盘,就回到他自己心中的家去休习。所以这种境界有一点变化,财物的变化、亲属的变化,对他的干扰是非常轻的,他不是般若,完全是禅定的摄持。以上就是讲到禅定种性的相貌,再看第二段禅定的功德相貌。什么是禅定的功德相貌?

    其性聪敏,于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

    他的心性特别的聪明、特别的敏锐,他现前一念心性特别的敏锐不会迟钝。什么叫敏锐呢?他对于种种的佛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受就是领纳在心,你跟他讲什么佛法,他能够完全领纳在心。

    我自己在办佛学院,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你在上课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够看出哪些人是刚来佛学院、哪些人是佛学院住很久。怎么知道呢?你看他上课的时候,两眼发直,呆滞无神,那两个眼睛就像是没有生命的感觉,他眼睛就瞪着你看,但是他的眼神呆滞无光。怎么回事?他也没办法,因为他内心当中被他的粗重妄想蒙蔽了。

    所以很多人跟我说:教务主任,你那个课在佛堂一直讲一直讲,我第一年的时候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啊,原来你是讲这件事情」。

    为什么呢?这个是必经的过程,就是他没办法领受,就是他内心当中想要修学圣道、想要明白佛法、成就智慧,但是他心中心有千千结,他内心当中熏习很多的妄想缠住了,他内心跟佛法中间有一大层的妄想,这个就是你要熬得过去,拜忏、修福,这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慢慢你会觉得妄想轻薄了,这个时候你那个明了心特别强,你看到事情的判断力、觉悟力那不得了,跟你刚出家就不一样。

    所以一个成就禅定的人,他那个领受的心特别强,他对那种感觉,他也不一定是神通,他对事情就有一种特殊的直觉,这种的感觉特别强。他对于法义的领纳特别强,不但是能够领受,能够持,忆持不失,他不会事情过了动不动就忘东忘西的。第三个能够思惟观察,他不但是能够忆持不失,他对于世间上很多的事情道理,他能够作很深入、很微细的思惟观察,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总之,他内心当中能够成就一个清净的念力,就是明记不忘。「于久所作所说事中,能自记忆,亦令他忆」,对于发生过很久的事情,他还是能够记忆,而且有善巧方便能够使令他人记忆,他能够假借语言文字把这个境界再演说一次,让对方也能够回忆。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瑜伽师地论》─

    当我们能够具足前面禅定的因地跟果地,你就知道你过去生有禅定种性。

    我们内心的相貌大方向有两种:一个是粗重性,一个是堪忍性。粗重性的相貌就是昏沉掉举,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打妄想停了就是打瞌睡,打瞌睡以后起来继续打妄想,你不能把妄想跟昏沉停下来。这就是说为什么你一生当中,你做了很多的定课、你持了几万遍的大悲咒,但是你的业障依旧如此的深重,其中的理由在这里,就是你内心当中没有堪忍心。

    为什么有些人他坐在那个地方,他内心当中只持一遍大悲咒,大悲咒在他明了寂静的心中运转一次,就产生灭罪生善的功能?我整天做早晚课,我楞严咒也持那么多遍,好像业障还是很重?就是你没有努力的对治你的昏沉掉举,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你内心当中对于法义的领纳、受持、思惟的力量薄弱,就是吸收力薄弱,就像肠胃没有力量,吃很多东西没有把它消化。

    我们可以看,诸位看看一个人的心思,看眼神最清楚、看眼神最清楚了,你看老年人就知道。你看一般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你看一个老和尚,有什么差别?一个老和尚他也是身体衰弱、也是坐轮椅,你看他的眼耳鼻舌身器官也是败坏到不得了的境界,也是衰老,你修习有什么好处呢?你看他的眼神,在家人色身败坏,两个眼神绝对是呆滞无光的,就是他这一个心性七八十年在尘劳中打滚,累积很多的妄想。

    所以老人家干什么呢?回忆过去的妄想,整天就做这件事情。有人说「我年轻的时候我不想修行,年轻的时候修行多可惜,应该好好的享受,晚年再修行」,其实晚年没办法修行,因为你年轻的时候把心的妄想愈累愈厚,到老的时候你没办法修行了,你都活在过去的妄想,你怎么修行?跟你讲佛法你也听不进去了。

    所以从理论上说「愈年轻修行愈占便宜」,因为你的思想单纯,你对治妄想事半功倍。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在生命当中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来调伏我们的妄想。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你的妄想轻薄以后,你不管持大悲咒、念佛,每念一句佛号、每念一次大悲咒,产生的力量都很大。

    我们看《讲义》第三十九页:

    己五、障禅定度

    庚一、不求教授戒

    辛一、有违犯

    壬一、染违犯

    这个地方「障禅定度」有三科,先看庚一、不求教授戒,「不求教授戒」是约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的,我们先看有违犯的情况。有违犯分两科,先看壬一、染违犯,看戒文: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为令心住,欲定其心,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一个安住在菩萨种性的菩萨,他能够为令心住,这个很难得,就是他厌恶散乱的境界,「我修学佛法修那么久都没有什么效果,就是妄想太重,我现在下定决心要把心中的妄想停下来」,他希望能够成就明了寂静的心性、希望成就禅定,有这样的意乐生起,而且他也采取了实际的行动欲定其心,他第一个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有一个所缘境,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以这样的专注来修习禅定。

    但是「心怀嫌恨,憍慢所持,不诣师所求请教授」。就着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他因为嫌恨瞧不起教授的师长;或者自恃高慢,或者觉得自己年纪长老、种性高贵、或者福报广大,看不起教授禅定的师长,而「不诣师所求取教授」,这样子就有所违越,是染违犯,犯到菩萨的戒。

    壬二、非染违犯

    懒惰懈怠而不请者,非染违犯。

    你只是一时的懒惰懈怠,而暂时的不请教授,这个是轻的突吉罗罪。我们看开缘的情况: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遇疾病;若无气力;若知其师颠倒教授;若自多闻,自有智力能令心定;若先已得所应教授:而不请者,无所违犯。

    这当中有五种因缘:你自己有疾病;或者你身体虚弱;或者你知道这个师长的教授是颠倒的,这个师长根本不是在教禅定,他在教什么气功、修调身的方法,不是在修调伏心的方法,这个是颠倒教授;或者你自己有多闻的能力,你自己阅读禅定的书籍就能够生起禅定的正见;「若先已得所应教授」,你对禅定的法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不求请教授是「无违犯」。

    我们在修布施跟持戒的时候心是粗重的,你去做义工、你去持戒,这个不一定要有谁教授你,你知道一个概念就可以去做了;但是禅定可不同,禅定是非常精致的一个修行方法,不容许有任何差错,说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你要到山上去,你不是拿一把镰刀自己去开路就可以,不可以,你要问问过来人。

    所以修习禅定,智者大师说你要「善知通塞」:你要知道修行禅定什么是通,什么是随顺禅定的因缘、什么可以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呢?可以做,做了帮助禅定;有些事情是塞,障碍禅定。而这些都是要求请教授、要有师承,不是说你找一个地方双腿一盘、两个眼睛一闭就可以修禅定,这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初学者应该要求请教授。

    庚二、不除五盖戒

    辛一、别明贪欲盖

    壬一、染违犯

    前面是约着初学,这个是约着正修。正修的时候有烦恼生起,有贪欲、瞋恚、睡眠、掉举跟疑,这五种烦恼生起不加以对治就犯到这条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起贪欲盖,忍受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当这个菩萨他已经如法的求请教授,他也知道禅定要以什么为所缘境,而且慢慢的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强迫这念妄想的心专一的相续在所缘境上。但是问题来了,就是你一专注的时候你内心的烦恼就反弹,所以有时候我们打佛七愈打佛七烦恼愈重,就是这个地方会把烦恼先逼出来。生起什么烦恼呢?生起贪欲的烦恼,就是你修习禅定之前,曾经在色声香味触法五欲的境界,这些可爱的境界有一些可爱的经验,在修禅定的时候贪欲的境界现前,而且你忍受不舍,不断的攀缘回忆,不想去对治远离,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

    壬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若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烦恼猛利蔽抑心故,时时现行。

    就是说你已经知道贪欲的过失,而且你经常用无常观跟不净观来对治,但是烦恼炽盛,过去一生熏习得太重,时时的现行,但是你已经具足惭愧也在努力对治,就暂时无违犯。佛陀是给你一些进步的空间。

    辛二、例余四盖

    如贪欲盖,如是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及与疑盖,当知亦尔。

    跟前面贪欲的情况一样,瞋心(前面的贪心是针对可爱的境界,这个是不如意的境界),就是你可能跟某一个人结恶因缘,所以禅定的时候就想起这件事来,「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么好,他对我如此的无情」,这个是瞋恚。或者是惛沈睡眠。或者是掉举,对所缘境不寂静;恶作,恶作是追悔的意思,追悔就是后悔,后悔是不定心所。

    本来我们平常应该多加忏悔,对于过失应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