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百事和可口这两个案例之外,陈庆宇还记得一些其他的案例。
百事和可口毕竟是外资,手中掌握着大量外国资源,曼妮哪怕做足了营销,也不可能蹭上外资的名头。
装外资这件事,即便陈庆宇有这个能力和手段,也不屑于这么做。
曼妮就是曼妮,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品牌,不会因为一点点利益,就跑到国外去假装一个外资品牌捞钱。
而纯粹的本土品牌案例,不是别家,正是哇哈哈。
此时的哇哈哈,已经着手准备抢占市场,但还在准备的初期阶段,至少还要等一年多才会真正发力。
哇哈哈真正疯狂铺货的阶段是98年,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千禧年末,哇哈哈抢占市场的策略,非常简单粗暴。
他们给各个渠道的让利非常大,把自己家的货,铺满了各种小城市。
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只要国内道路相通的地方,哪怕是一个村里的小卖部,也能看到哇哈哈的相关产品。
无论是零食,还是饮料。
这个策略无疑是成功的,但缺点也很明显。
市场没人竞争时,依靠低价和低端产品,自然可以抢占市场,铺满各种渠道。
拓展渠道难,但更难的是守住渠道。
两千年之后,百事和可口在大城市立稳了脚跟,终于有力气将目光看向其他市场了,随便做了做调查,却惊喜的发现,路已经被别人铺好了。
这还有什么客气的?
哇哈哈花了数年时间拓展的全国渠道,在可口和百事的疯狂进攻下,节节败退,几乎被砸进了棺材。
没有办法。
不是大家不支持国产品牌,而是哇哈哈从一开始就先错了战略。
他们以为只要定位低端,让利足够多就能够拿下市场。
然而消费是一个感性的事情。
各个因素,都会让消费出现波动,而其中有一点必须极力避免。
抄袭,仿冒!
饮料本来就不贵,都是花两三块钱一瓶,低端也就罢了,哇哈哈最关键的弱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