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9章 两个好消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80zw.la
    兴庆宫,龙池。

    李隆基和武太后坐在沉香庭里,高力士站在后面。

    李隆基见高力士年迈站着有些吃力,让高力士也坐下。

    李隆基道:“这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人总会老,但总有年轻的人。”

    李隆基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恍如隔世。

    武太后对李隆基颇为了解,听到李隆基的感叹,就知道李隆基在想什么。

    李隆基这是在服老了。

    当一个人内心真正服老的时候,就代表他失去了雄心壮志。

    武太后道:“鲜花盛开之时,我们应欣赏其美,到其凋零之时,也不必为它伤怀。凋零成土,兴许是另一种活法。”

    李隆基看了一眼武太后,道:“你这话颇有些禅味。”

    武太后回之一笑,没有说话。

    李隆基已经不是皇帝,和武太后相处起来,越来越像普通的夫妻,因此武太后没有回话,他也不觉得生气。

    ……

    兴庆宫修缮之时,朝廷文武先后上书几十封给李琩谈论如何治理南诏。

    李琩综合了其中的优秀意见。

    南诏和突厥、契丹不同。

    突厥是游牧民族,因此李世民讨灭东突厥后,将其地的人民迁徙到了河套地区。

    李世民觉得这样做,既能增加大唐的控制人口,又能腾出一大片无人的“隔离区”。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一半,确实增加了大唐的人口。

    至于腾出的隔离区,很快就有别的势力补充进来,并且迅速发展壮大。

    契丹是渔猎民族,渔猎是半定居状态,管理难度介于农耕和游牧之间。

    南诏则走进了农耕文明。

    滇池地区、洱海地区、南宁州、朱提这些坝子,都适合种地。

    因此,对于和大唐一样得农耕文明,李琩势必要选择编户齐民。

    不过,李琩也没有做得太绝对,非要对南诏全境编户。

    因为南诏境内的势力,太多太杂,人口、土地和现在契丹不是一个量级。

    基于这种情况,李琩选择在核心地带设州编户,边缘地带羁糜,与当地大族共治。

    军事上,李琩把李晟留在南诏,让李晟驻军屯田。

    文化上,李琩让人去南诏开办学校,宣讲大唐的思想文化,鼓励南诏的人到长安考科举,同时追忆古今,从汉武帝、诸葛亮与南诏的往来开始讲起,让南诏人民认同中原王朝。

    最后一招,是迁汉族过去同化。

    但是迁徙人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李琩不能操之过急,只能徐徐图之。

    处理完南诏初期的事宜,已经是继德七年。

    继德七年二月,李琩接连收到两个好消息。

    第一個好消息是何锦带人制作出了珍妮纺纱机。

    不过这个好消息背后,又引发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珍妮纺纱机现在搞出来,算是断代产品。

    按照历史发展,珍妮纺纱机之前,是先出现飞梭。

    飞梭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都被视为纺织业的巨大发展,但是他们中间有一点细微的区别。

    飞梭是织布机,简单的来说,就是把线织成布的玩意。

    珍妮纺纱机,则是用来纺纱的,通俗来讲,就是把植物纤维纺成线的机器。

    历史上,是先出现飞梭,由布带动对线的需求,但现在,由于李琩对飞梭所知甚少,只对珍妮纺纱机有一些了解,因此先搞出了纺纱机的变革。

    而且这个变革虽然先进,但也先进不到哪里去,毕竟到了宋朝,中国已经开始学会借助水利纺纱,离珍妮纺纱机,只有一步之遥。

    现在纺纱的效率提高了,但怎么快速织布,还是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李琩不知道怎么解决。

    第二个问题,就是纺纱的原料。

    综合比较下,最适合纺纱的植物纤维是棉花(蚕丝是动物纤维),但现在棉花在大唐并没有大面积种植。

    棉花最早传入中国,可考的是在南北朝时期(尚有争议),但大面积推广,是在宋末元初,到明朝,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推广棉花种植,才彻底让棉花走进千家万户。

    不过这个难题,李琩可以解决。

    之前李琩在安西北庭的时候,特地调查过,那里有棉花种植,只是大多用来观赏。

    对于西域的棉花种植,阿绮丝和何锦都知道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0zw.la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