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超过800米使用轻机枪连续射击,除了第一发子弹之外根本就是浪费弹药。
而重机枪则可以通过自身的大重量和三脚架大幅消耗后坐力,降低枪口上跳,从而保证远距离的射击精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轻机枪都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的三四十年代,依旧保留着大量重机枪的原因。
而受到凡尔赛合约限制的三德子被限制了重武器的发展,重机枪也算在其中。
他们的设计师就开始打后坐力的主意了。
大重量可以消耗后坐力,射手抵肩也可以降低可感后座。
如果我采用尽量降低可感后座的枪械设计,同时再让射手帮忙顶住一部分后坐力,是不是就能达到重机枪大自重的效果?
到时候再加上一个三脚架,不光增大仰角、还能进一步降低后座,是不是一款轻机枪也能达到重机枪的效果?
于是就诞生了一种,重量轻但既有两脚架,又有配套可拆卸三脚架,还有枪托抵肩的机枪概念——通用机枪。
三德子的MG42就是这种思想下极其成功的产物。
而DP-28(大盘鸡)原本的复进簧是放在枪管下面的,长时间射击,会导致弹簧受热变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捷戈加廖夫大佬把它移到了机匣后面的复进簧管里。
因祸得福,这下复进簧能做得更长了,可感后座大幅降低,完美符合了通用机枪的概念。
于是在1944年,DPM的配套三脚架应运而生。
这下,这款枪除了人机工效太差之外,就只剩下那磨人的供弹具这唯一的缺点了。
加工繁琐,不怎么耐艹,上弹特别麻烦,携带超不方便。
但大佬还给他设计了一个可拆卸套件,能让它使用弹链供弹。
而且,朱涵还搞了弹盘的专用上弹器。
像个握力器一样,只需要夹上去,捏一下就可以上一颗子弹。
不用像以前一样,必须把弹盘活动面转一定角度才能上一颗子弹。
尤其是到最后几颗子弹的时候,顶着卷簧那巨大的弹力上弹实在是一个体力活。
顺便提一句,这个弹盘上弹器的发明者也有点小名气,名叫德拉贡诺夫(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德拉贡诺夫)。
于是乎,打满了补丁的DPM轻机枪,不管对于八路军当下的作战,还是以后的发展,都只剩下了两个字——完美。
老刘跟朱涵共事了这么长时间,耳濡目染也成了大半个武器专家。
很快就理解了朱涵的意思。
怪不得赵思哲那么兴奋,我现在比他还激动好不好?
要不是瘸了条腿,老子早蹦起来了。
这就相当于同时解决了轻、重两种机枪的问题。
只要把生产线扩大,到时候轻机枪要多少有多少。
有多少三脚架,就有多少重机枪。
咱八路这是要原地起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