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他已经行驶过无数遍。
那座山,他已经攀登过无数次。
附近的很多村民都认识他,一看见他来了就知道是找儿子的,他五年来的不断询问让很多人厌烦,但也有上了年纪的人为之感动。山脚下有个姓范的孤寡老人,一个人吃,一个人睡,八十多岁,无儿无女,只有一间小破屋。每次梁哲去,老范都会为梁哲准备点饭菜,有时会和梁哲喝上几杯酒,老范对梁哲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会找到你儿子的。老范说的斩钉截铁,梁哲听得心潮澎湃。
梁哲载着阴间的妻子,开了四个小时车,来到了那座山。
他买了铁锹、绳索、海盐、水桶、米尺、喷漆、手电筒、过滤网,联系了一家运水公司,买了一厢水,车只能将水送到半山腰,他又雇佣了几个当地村民,让他们将水一桶桶挑到山顶,倒入备用水箱内,全部搞完,已是下午。
五年时光在山上留下的痕迹很轻微,那片小树林还在,由于土壤原因,无人打理施肥,树木经年不长,比五年前高不了多少。小树林方圆五十米左右,他在小树林中央的两颗树上拴好绳索,连上米粒大小网格的过滤网,过滤网下面放一个方形皮桶,皮桶内装满水,过滤网的中央区域沉入水中。
一个简易的砂砾过滤装置就完成了。
五年时间,天气加上人为因素,小树林内的土壤增幅不会超过二十厘米。由于绝大多数耳坠的体积不会小于米粒,将掘出的土先放入过滤网,把体积小于米粒的杂物筛掉,剩下的东西放入另外一个泡了盐水的桶中,通过改变水的密度,将不同于石头密度的物体筛出来,然后再进行人为筛选,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
这就是妻子想到的办法,两人在路上商讨后进行了改良。
下午三点,梁哲正式开始了他的掘地计划。
他以小树林中央为圆心,用米尺和喷漆将小树林以同心圆的方式画出三十个圆,间距半米,掘地深度为十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间。
当他掘出第一铲土的时候,心里的焦躁一下子没有了,他一口气掘了小半圈,换掉水,泥土复归原位,过滤下的杂物放入盐水,继续掘。一圈下来,他已累得不行,过去五年的无规律作息让他的体能大大衰减,但希望的曙光在铁锹下冉冉升起,亢奋的情绪带来了体能的极限,他只休息了几分钟,便又掘起来。
有好奇的徒行游客前来查看,他解释自己是在为树林翻土。
有几名露营的年轻人想帮着铲,被他赶走,他不信任何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