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节百年树人(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自律,自尽,都不错吧。”

    陈于陛也是一笑,“臣看用来自律最好。江南深受王阳明心血影响,士子尚空谈,无实在学问,且行为放荡,多有不法之事,深可忧虑。如此也可稍微警示一下。”

    万历点头称是,到了这个时空二十年,发现得于书本的知识靠得住的不过十之二三,比如这阳明学,特别是王学左派,虽然盛名赫赫,可在万历看来,却是功过参半;其解放思想未必如后世所说;其最主要的弊病就是陈于陛所说的两点:空谈无实学,空疏无用;品行放浪,德行有亏。“风气如此,短时间也难以改变。此外,这风气与科举八股的迂腐利禄正想对应,同是我大明的危害。左右不得其中,如今朕才体会到孔圣‘中庸’的难得。”

    “陛下所见甚是。臣以为这空疏放荡之风,由王阳明起,阳明先生发扬新义,本属难得。可惜后裔流传,变了样子,成为今日之患。眼下这讲学多在各地书院,若是朝廷申明禁令,禁止游学和讲学,或者可稍变风气。”王家屏建议道,做为内阁大学士,他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对时下学风的败坏早有忧虑,正好借此予以整顿。

    “天下有多少书院?为何人所建?”万历笑问道。

    有所准备的陈于陛立即说道:“书院发端于唐代,极盛于两宋,蒙元开始官府管理书院,设立山长等掌书院事。太祖定天下,于府县广设学校,书院不在其中。故开国百余年,书院甚少,直到成化年间,书院才组建兴盛。大抵承平日久,文教兴盛,府县之学已经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学子,只能修建书院养育英才,为官学之补充。后经弘治,嘉靖,书院极为兴盛,通算重建和新修之书院,约有两千多所。”

    “修建书院者,多是地方官员和乡绅,士民所建不过十分之一。根据各省提学奏报,这些书院由地方官员修建,聘请名师,主修理学,于精习科举之时,也讲求性理之学,涉猎群书,出入百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