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坦克研制开始于1923年,最早的研制是从引进英国的“维克斯”轻型坦克起步,其后又引进了法国的雷诺ft-17和美国的“克里斯蒂”进行仿制,不过由于一直致力于研制单一炮塔坦克,很快在技术上就走到了世界前列。
受限于国内的发动机技术,共和军最早设计的28式轻型坦克重量只有10.8吨,装备一门32倍口径的37毫米加农炮,虽然比同期的美国“克里斯蒂”坦克要大,但其火力和防护都要逊于同时期苏俄装备的t26轻型坦克。
28式坦克在1930年开始装备部队,最早只是用于测试和训练装甲部队,采用改进的美式“克里斯蒂”悬挂系统,动力装置为一台110马力的汽油发动机,公路速度能达到52公里,越野速度为37公里。
28式坦克机动性能比较优异,但越野性能一般,发动机的动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通过能力。
虽然28式坦克的出现受到了军方的青睐,但其薄弱的装甲和并不强大的火力却让总统对其素无好感,并否决了陆军准备将其大规模装备的计划。
28式坦克和装甲车最初只计划生产280辆,用于新组建的装甲部队的训练,不过由于1931年突发的“东北事件”,这型坦克和装甲车作为应急装备开始大规模装备陆军,到1934年,共和军一共装备了4879辆28式坦克和与其数量几乎相当的装甲车。
就这样,28式坦克成为共和军大规模装备的第一代主力装甲战车。
在大规模装备28式坦克的同时,总装备部向国内四大坦克工厂下达了研制新一代坦克的设计标准。
在新的设计招标方案中,军方提出新一代的主力战车性能要求为:装甲厚度不低于50毫米,全车重量为25吨至32吨,机动性要求达到公路速度55公里,越野速度为40公里,装备一门新式的75毫米/l45加农炮。
这些性能指标对于1932年的工业技术水平来说几乎是十分苛刻,所以到1935年底,各大军工企业这才按照军方要求为所设计的新式坦克生产出合格的样车。
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陆军装备测试场,伴随着巨大的柴油机轰鸣声,在冰雪初融的山地之间,三辆体型巨大的35丙型坦克冒着黑烟在泥泞的原野上急驰,不时作出一些灵活的战术机动动作。
测试场一侧,前来观看测试的陆军军官们脸上大都露出满意的笑容。
35丙式坦克是在早先开始装备陆军的35甲式坦克的基础上为增强火力而重新设计的一款改进型坦克,此型坦克战斗全重37吨,车长8.2米,宽3.2米,高2.65米,乘员4人,采用发动机后置布局,装备一门由陆军防空高炮改进的90毫米/l56坦克炮,与35甲型稍有不同的是炮塔从前置改为位于车体中部,并采用了直径1.8米的较大口径的炮塔座圈和为安装88毫米坦克炮而重新设计了较大的炮塔。
该车装甲防护依然采用轧制装甲钢焊接而成,新式炮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