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品的相对短缺,使得中国经济在这次大危机中依旧保持着增长,虽然美国的大危机对中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实行了金本位,加上国内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减到很小。
俄国人的情况和中国相似,由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俄国人反而得到了原来根本不可能从西方得到的各种机器设备、工业技术,甚至是大笔的银行贷款。
工业产品相对短缺的苏维埃俄国根本不可能体会到什么是“生产过剩”。
数年的时间内,俄国人从西方得到了价值近十亿美元的贷款和急需的工业设备,这些资金和设备为俄国人实现工业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对美国人的那些旧设备不感兴趣,而且共和国也无意帮助美国人淘汰那些多余的落后产能,以减轻美国的危机。他们看重的是美国大资本家手上积累的数百亿美元的剩余资本和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
仅1930-1936年六年的时间内,中国政f共以政f间借款、银行间借贷、实业投资贷款和合资、合办工厂、矿山、铁路、公路和港口码头的形式从西方引进高达16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一直在带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中成了一个特例。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学者、工程师和高级技师来到中国,科学家们可以在这得到他们急需的政府资助,而工程技术人员则是因为在这里能得到比自己国家中高出一倍的工资,况且西方国家中能找到一份工作现在都很困难。
美国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凭借着“向中国人学习,提高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提高公共投资来保障就业”从而赢得了美国人的欢心,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开始其“新经济政策”。
持续性的经济危机使得各国都在高筑贸易壁垒,国际贸易的减少更使得市场萎缩,加重了危机的程度。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东北事变”,“东北王”张作霖在乘火车前往山海关时,专列在经过大淩河铁桥时,列车被日本满铁警备队预先埋设的炸药炸毁,张作霖当场被炸身亡。
张作霖此行正要去山海关与中央签订“易帜”协议,老张判断形势,果断决定准备放弃东北的地盘和军队以换取全家今后的平安富贵。
当晚,日军借口“维持治安”向驻守奉天的东北军发起攻击,赶往大凌河出事现场的张学良判断错误,认为日本人只是在找借口挑起纷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