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应和李朝有很多矛盾。
概括起来,包括俘虏、越境、开市等问题。
让世子到沈阳当人质,只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
林庆业听了杨承应的话,据理力争:“足下与鞑子鏖战,从我国多次获得粮食和财物。
如今鞑子已经覆灭,这些理应停止。足下不仅不停止,反而变本加厉,是何道理?
我国民生凋敝,却也全力支持足下,足下不感恩,反而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又是什么道理!”
林庆业早年中武举,后来在平定定李适之乱中立功,累迁至义州府尹。
说话中气十足,似乎要把杨承应的气势压下去。
洪承畴在一旁饶有兴致的看着,他想知道杨承应如何应对。
只听杨承应道:“林大人曾做过定州牧使,熟悉军情。应该知道李朝有多少兵力。”
林庆业不回答。
涉及国家机密的事,他不会回答。
然而,这事完全瞒不住杨承应:“李朝拥兵十余万,另有束伍军九万余,杂色军四到五万。”
林庆业脸色微变。
洪承畴瞅见,心道:“杨承应果然厉害,早把李朝的情况探查得一清二楚。”
“为了养这些兵,李朝每年开支至少十一万石,王廷实际收入仅十万石。”
杨承应说道:“你们自己收支尚且不能平衡,又怎么拿出粮食供应我军呢!”
“所以,我才说为了支援贵军,我国民生凋敝,急需恢复!”
林庆业理直气壮。
“错!”杨承应反驳道,“我每年从李朝得到的粮食,高达二十五万石。但都不是从百姓那里得到,而是两班贵族!”
林庆业愣住了。
洪承畴在一旁听懂了,原来李朝患上了和大明一样的“病”。
“两班贵族为保护私人财产,不遭到鞑子的劫掠,这才倾尽全力支援我。”
杨承应说道:“但这些粮食,仍不是他们承受的极限。因为他们打着支援我的旗号,对自己庄园的百姓盘剥无度。”
林庆业额头上冒起了汗。
杨承应继续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