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忙下楼。
他边下楼,边嘀咕:“这事怎么皇帝办不成,他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办到。”
就在李国英找四家要钱的时候,杨承应的研制硫酸装置也弄好了。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历史上那批在没有现代化学工业设备的情况下,自制炸药的可敬之人。
众所周知,研制炸药的重要原料之一是硫酸。
硫酸被称为“火药之母”。
硫酸的制造方法有接触法和铅室法。
接触法需要铂、五氧化二钒等做触媒,以当时的条件完全做不到。
那群可敬之人选择了铅室法,创造性的发明了缸塔法制造硫酸。
具体做法是,用水缸代替铅室,每四只水缸对扣,形成一个容积较大的高塔,中间打通。
用比较耐腐蚀的铅管串联,前后用耐酸的瓷片作为填充物。
再安装两个设备。
一个是三角形的铜硫磺箱,放入硫磺,在其中点燃硫磺,用风箱代替风机鼓风,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另一个是火硝罐,装入火硝和硫酸,加热后产生氧化氮气体。
所有产生的氧化硫、氧化氮气体和氧气等一起进入缸塔,经过多级循环蒸发形成硫酸。
还用烟道把烧热铁罐的热烟引过来,从塔外提高前塔的温度,以再次提高前塔成酸的效率。
再就是不能把气体放出去,杨承应就学着书上教的土法子,自制了粒子抹在缝隙处,确保四个缸之间没有空隙。
坏处也很明显,就是很远就会看到蒸馏塔雾气腾腾,气味刺鼻。
杨承应的衣服经常被迫换了。
烂得穿不了。
折腾了十五天,终于得到纯正的硫酸。
跟在一旁学习的宋应星和汤若望,看到样品的时候,都惊呆了。
“天啦,经略你是怎么办到的!”汤若望惊得汉语都说不好,用的是德语。
宋应星对于炸药还很陌生,反而比汤若望淡定:“现在有了合格的硫酸,接下来是不是要研究您说的‘硝酸’。”
“不要急,第一步是成立一个专门生产硫酸的工厂,把它完全的规范下来。”
杨承应笑着摆了摆手,然后看向汤若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