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二八章 我的心胸很宽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政推行了下去。

    俞士悦虽是刑部尚书,可早年却有过防御倭寇,贬职戍边的经历,也曾在瓦剌大军攻伐北京的时候,协助都督卫颖率师十二万守德胜、安定二门。

    所以此人深知卫所情弊,是鼎力支持李轩‘军田永佃法’的五位大臣之一。

    即便汪文,也没做任何掣肘。

    此人曾参与平定白莲之乱,镇抚宁夏,在军务方面同样经验丰富。

    他反对的不是‘军田永佃法’本身,而是担心朝廷失衡,李轩在军中的影响力再无可抑制。

    汪文是正人君子,既然朝堂上已经通过了决议,那他就一力推行,不耍半点花招。

    剩余一个商弘,在朝中的地位尴尬。他难得有事做,自然也尽心尽力。

    其实这‘军田永佃法’还未开始推行,就已初见成效了。

    那些听到风声的卫所军户,对卫所军田的照料,就陡然变得用心起来。

    期间还爆出了几起卫所军官侵占军田案——在少傅于杰与李轩的重压下,他们倒也没敢真的侵占军田。

    这些人只是将卫所中本该亩产四石,五石的上田转包出去,然后赚取差价。

    他们只需在收获季按照军田的‘正常’产量,给朝廷上缴两石就可以。

    以往这些田都是朝廷的,与这些军户无关,那自然是上官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地方上的军户都不甚在意。

    可如今朝廷分田在即,预计到五月底冬小麦成熟之前,就可完成初步的分田。也就是说这地里面种的粮食,以后都归军户所有。

    这些军户利益攸关,自然容不得上面的小旗,总旗们胡作非为。

    于是各种与田亩相关的弊案,接二连三的在北直隶地面爆出来。

    而就在时间进入四月之后,李轩又得了一个让他精神大振的好消息。

    大晋皇庄栽种的土豆田与红薯田,都陆续进入了收获季。

    由于虞红裳严令各地皇庄停种冬小麦之故,内官监在北方腾出了四百万亩用于栽种土豆,又在南方调拨五十万亩种植红薯。

    所以这次的产量极其夸张,一共获得土豆近一亿六千万石,红薯则达三千万石。

    ——这还仅是皇室庄田,除此之外,诚意伯府的几十万亩田地,还有那些南北勋贵士族的庄田都没计算在内。

    李轩预计这数字应当是在六万万石到八万万石之间,足以供养天下间一亿五千万人口三月所需。

    哪怕加上那些没有上户籍的隐户,也足以保障各地的粮食供应而绰绰有余。

    此时的李轩,也就彻底将陕西的战事置之不理。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陕西那边既然兵精粮足,那么接下来无非就是对耗。

    打这种依托工事的呆仗,李轩过去了也没用。

    他现在手边的事务,无论是神机营的演训,还是辽东移民,又或是云中战舰,还有那军田永佃法,都比陕西那边的战事重要得多。

    ※※※※

    就在朝堂为‘军田永佃法’与‘宗室供奉法’而掀起的风波渐渐平息之际,在西安的沂王府内,沂王虞见深却正是愁眉不展。

    他的眼中,满含着惑然之意:“你可能确定?那些粮船马车里面确实有粮?不是掩人耳目,或是虚张声势?”

    “确定无疑。”

    回答沂王虞见深的,是端坐于他堂下的铁面人。

    他是去年八月份,投入到沂王军中效力的。

    由于早年在军中就有过接触,铁面人手里也掌握了部分宁王留下来的资源,他很快就获取了沂王的信任。

    此时铁面人的语声沙哑:“就在这几日,我一个个粮船潜入进去看过,三日以来抵达三门峡的粮船总共三十七艘,全都堆满了各种粮食。

    还有晋军的军心士气,一直未有衰落之兆。可见晋廷粮秣不缺,供应充足。”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都隐隐听见了远处,一阵山呼海啸的欢呼声,还有数百门的巨炮轰鸣震鸣。

    ——那都是来自于城外六十里的声响,自从‘维新元年’的年初,两艘云中战舰加入陕西战场。

    朝廷在山西与河南的两路大军的推进速度就陡然加快,就在前日,河南总兵方瑛统辖的三十七万大军,已经推进至西安以东六十里,他们布置在城外的最后一条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