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报纸的背面和正面,用来写毛笔字和铅笔字都行。
如此好的技术,直接在报纸上扔出去,还有其他造纸的方法。
谁愿意学都行,不保密。
这对于大唐的知识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解决的是基础层面的问题。
“易弟,若如此,文学岂非不美?”李成器喜欢看诗赋,读着舒服,带韵的,朗朗上口。
“慢慢的,百姓会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文学素养。”李易对此有信心。
终归是有人最后会对自己文明的东西学得很好。,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那时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的确实不识字。
等到了八十年代,爆发了,大家都去学。
而后九十年代,学的人少了。
再过一些年,学的人又多了,因为网络发达了。
但是对偶传统文学能够理解的人群的比例还是小,明明有现成的词汇,他们非要创造词汇。
比如喜大普奔,本身是把四个成语给强硬地捏合到了一起。
根源在哪呢?李易认为在于外国文化输入。
比如GDP、CPI等词汇,这些都是英语的首位字母,包括P2P什么的。
洋不洋、中不中的。
对外的推崇,对内的否定与改变的想法。
顺着这个东西就变成了用汉语拼音首位字母代替的方式。
比如LZSB,输入法有的会显示楼主傻逼。
汉字代替呢,就是兰州烧饼。
包括我去年买了个表,用其首位声母来说话,觉得自己好厉害。
李易比较反感,因为对于传统文学人士来说,理解这种拼音网络语言很简单,。
但他们更希望的是,这些孩子好好学习中华正统文学,别卖弄那点文字功底,不配!
一个学古典吉他的人,想玩电吉他,几天就可以了,非常容易。
一个学电吉他的人,突然想改成古典,那么……从头学吧。
那么百姓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他们可以看报纸,从报纸上了解情况,同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