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以上,可能还不止。不知刘姨娘怎么私下里抹平账目的。有传闻她用府里的钱买下了几个铺子记在自己名下,赚了自然是自己的,亏了就算在赵府账上,看来传闻也不是空穴来风。
如此一来,手头有些零花备用就迫在眉睫了。总不能老向祖母开口讨要,至于自己的父亲,自从自己来到这里,还从没感受过来自父亲的关注。
想着便是一阵无奈心酸,不是为了自己,却是为之前的赵清澜。
大伯父一家来后,赵府便热闹了许多。
实在是自己这个大伯母也是个能闹腾的人。她可是先皇亲封的浏阳县主,更别提是现今皇后的闺房密友,也是镇西侯的嫡长女,董氏幼时常常入宫得了先皇喜爱,才破例封了县主。她出身好得令人眼红,可是最恨小妾在自己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连带着便看着矫揉造作的刘姨娘母女极不顺眼,三天两头的借故发作。
刘氏在赵容诚跟前哭诉了几次,却只得些话语安抚。便知这浏阳县主也不是自己能得罪的人物,只能忍气吞声,把怨气都发在小丫鬟身上。
落入大伯母耳朵,更是看刘氏不上眼。
清澜母亲入府晚,这远近闻名的董氏已经随夫上任了,因此不曾有何交情。清澜也不愿上前卖乖,只是有礼问好,倒让董氏高看了一眼。
一个月来,大伯父留在京中静候朝廷安排。清澜听祖母吩咐请了假,招待两个堂姐妹游遍了京城各处,一会儿游寺院,一会儿赏灯会,一会儿去看西山红叶。清澜还特意介绍二人结识了信王府婧怡郡主。所谓人以群分,四人难得结成了知己,更是将一些皇家园林游了个遍,让清雅等人大开眼界。
渐渐熟悉了彼此为人,清芳便悄悄透露了姐姐的心事。原来董氏特意带着二人来京城参与各种宴会,却是为了姐姐清雅的婚事。
清雅过了年就满十五了,早该定亲论嫁了。只是大伯父时任梧州政运使,董氏见惯了繁华自不愿长女久居这等偏远贫瘠之处,早有打算回京城再择佳婿。好在大伯父刚好任职已满,众人便收拾行装带上一干仆从一起回了京。
四人说着便一起嘻嘻哈哈互相取笑起来。
细想想,董氏回来后确实有不少应酬。虽然疲累,却从不曾推辞,每次还让两个女儿盛装打扮,只要有心便能看出董氏的用意。
只是清澜这段日子不是忙着安排行程陪着游玩,就是忙着赚钱,倒是忽略了。
不曾想风铃竟是这般好卖,如今润芳几个日夜加做尚来不及,连秋桂几个也帮上了忙。一个风铃二百文,对于小户人家恰能接受,做了百来个风铃,竟也赚了五十两。
不过这种东西易于模仿,再过些日子生意恐怕就不那么红火了。
清澜还是嘱咐沁雪给小丫鬟们发了红包,只说这些风铃要做人情让堂姐妹捎给梧州亲戚,不用四处声张,便不管了。这些小玩意迟早会流出赵府到市面上,还不如由她来赚这钱。以后若有风言风语,谁知道不是这些小丫鬟自己做了拿去卖的。
最近刘姨娘倒是有些殷勤,在堂姐妹面前说起京城南郊附近有个牟宁庵,景致清幽环境僻静,后面还有一片红枫林,坐看落叶飘零甚是雅致,是个难得的好去处。
清芳不似姐姐那般坐得住,正觉最近已没什么好景点,待在府里却又难耐,闻言大喜,便央着母亲一起去。
董氏有些为难,这几日正与婆婆谈清雅的亲事,也约了几位夫人互相做客,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空闲陪自己女儿去外面游玩。想让她待在家里,可女儿难得来京城,以后谁知还有没有机会,便又于心不忍。
正拿不定主意,刘姨娘就自动请缨陪同。
虽然董氏看不惯她献媚的模样,但想着好歹同是赵府之人,又是去近郊那尼姑庵堂,便答应下来,只要求多带些家仆侍卫前去。
清澜与她们这些日子早已形影不离,自然随行陪同。清妍本也要去,却被刘姨娘好生斥了一顿,让她专心去学馆学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