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无能。
细细听就知道,杨士奇所说的,大部分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都不是在杨士奇手中才有的,都是积累下来的。
而且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制度性问题,牵扯方方面面极深,并不是杀几个,挑选几个官员,就能办好的。
但凡是这样办,就能办好的事情,杨士奇都给办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杨士奇说道:“陛下,欲用力于瓦刺,重用武臣,臣没有怨言,但是大明不可能一直打仗。即便打仗,陛下所在意的也是善后。不能再出现如同安南一般情况。”
“陛下欲为武帝,则请早培养皇储为昭宣,陛下欲为太宗,则皇储则为仁宗,则天下安定,朝廷无事。”
“如果陛下用兵于北,他日皇储又用兵于南,天下连绵战事,则天下危矣。”
“陛下立大本堂,以待国本,臣知陛下于国本之重,然纯用武臣,臣担心将来有不忍言之事。”
“老臣年事已高,不知道何时,就要去见太宗,仁宗,宣宗于地下了。”
“故此,敢不冒昧以死闻之,请陛下慎重。欲用力外者,必先安其内,欲成大事者,必谋之长远。”
朱祁镇听了,只觉得杨士奇哪里是没有怨言,而是怨言爆棚了。只是杨士奇转了这么大一个圈子,让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
政治是高于军事的。
即便他想要拉拢勋贵,也不能倾向性那么明显,否则的话,这一堆事情,谁给他处理?
朱祁镇即便是有三头六臂也是做不完的。
朱祁镇说道:“朕知道了。先生今后有话直说,这样吧,先生挑选翰林学士作为大本堂讲师。不过,大本堂多为勋贵子弟,只需讲解史书,激励忠义即可。朕而今尚没有皇子,将来有皇子,定然由先生挑选讲师。”
朱祁镇心中一转,说道:“如果先生家中,有子弟不成器,读书不成的,也可荫为大本堂学子,也算朕酬先生之功了。”
杨士奇听了,心中不由一动。
杨士奇可以荫不少官,但是大多是闲置,比如锦衣卫指挥使,尚宝监,真正的锦衣卫指挥使自然不能交给他们。
只是吃一份俸禄而已。
不过,这大本堂学子却不一样,别的不说,单单是这一分人脉就不错了。杨士奇正愁身后无人,这一封赏赐正中杨士奇之心。
杨士奇说道:“臣谢过陛下。”
朱祁镇说道:“只求先生,不要弃朕而去,天下还少不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