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谈《英雄儿女》的视听语言”的作者许望秋,他也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作者。”
众编辑听到许望秋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作者,纷纷过来跟他握手:“许望秋同志,你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太动人了,是我看过最具感染力的剧本!”、“我看好几次,看一次哭一次!”、“每天中午我都会听《妈妈在我一次》的广播!”……
“你们别围着望秋,拿两张凳子过来,让望秋他们坐!”钟惦非知道《妈妈再爱我一次》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应,但他没想到办公室的这些编辑看到许望秋也这么激动。不过仔细一想也不奇怪,大家看惯了高大全似的英雄,现在突然冒出一个讲身边人、身边事的故事,都本能的感到亲切。
钟惦非对一个二十八九岁的姑娘道:“小郭,给望秋和这位同学倒杯水!”又对许望秋道:“你们坐一会儿,我把稿子看完再跟你们聊!”
许望秋的文章有2万多字,钟惦非年纪又大了,没半个小时估计看不完。许望秋不想坐着傻等:“钟老,你不是说我的文章发表后,你们收到了很多反馈的文章嘛,我能不能看看这些文章?”
钟惦非转头对倒水的姑娘道:“小郭,把关于电影语言讨论的文章都拿来,让望秋看看。”
吩咐之后,钟惦非拿起许望秋的文章,仔仔细细地读起来。许望秋的文章叫《论现代电影语言的中国化》,这一次许望秋在开篇就把太祖的观点亮了出来,指出文艺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而电影作为文艺的一种,也应该如此。
在亮出这个观点后,许望秋提出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娱乐需要的产品应该占主流,应该占整个市场的90%以上;而追求艺术性、追求思想深度的艺术电影比例应该在10%以下。只有把比例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整个电影市场才是健康的,整个产业才能稳步发展。如果艰涩、难懂的艺术片成为市场主流,观众看不懂这些电影,那么他们就会放弃看电影,选择其他的娱乐方式。如此一来,整个电影产业就会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许望秋也在看其他人的文章。钟惦非对许望秋说,他文章在《电影艺术参考资料》发表后,在电影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但钟惦非有一点没有说,支持的非常少,绝大多数都是持反对意见的。
反对的理由各不相同,好莱坞是资本主义、江卿支持、缺乏艺术性等等。这些人都倾向性欧美电影,认为中国电影应该向新现实主义、新浪潮学习,甚至有部分人不但反对电影公式化和套路化,而且旗帜鲜明地反对戏剧性、反对情节性和故事性。他们认为电影完全可以没有戏剧性、人物、矛盾冲突,电影本体的造型等功能足以支撑一部电影。
看着这一篇篇文章,许望秋的心沉到了谷底,历史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现而改变走向,反戏剧化、反故事的思潮非但没有得到压制,反而提前来了。
许望秋知道在这样的纲领指导下,电影圈对好莱坞是谈虎色变,会唾弃商业电影。如果一个导演票房好不但不会受到追捧,反而会被评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