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个迷宫,这个迷宫有无数个的入口和出口,而人的每一个意识活动,就好比一只老鼠走进这迷宫,然后从里面出来。
这种技术就等于是在每一只被放进去的老鼠身上装了定位器,根据统计学,不管这个迷宫有多复杂,只要放进去的老鼠足够多,最后总是能够完整的得到整张迷宫的全部路线图。
在联邦,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已经基本得到了证明,也被广大科研人员承认。
这种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要达到在感官上完全复制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人格模式,而不被其他人分辨出来,起码需要累计采集两年以上的数据量。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逐渐可以用越来越少的老鼠,得到越来越详细的地图,他们根据之前大脑结构的数据情况,甚至可以优化老鼠的入口投放——尽量在那些需要绕远路的入口处投放更多的老鼠,在同一时间内得到更多的信息。
发展到现在,完整复制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往往只需要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
但这种复制技术始终存在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这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人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注重人大脑这座迷宫的形状,但对于迷宫内具体的陈舍,迷宫墙壁上的花纹,地板的粗糙程度……也就是具体记忆,复制量是很少的。
这主要是受两个因素的限制,第一,不管是联邦人还是地球人,在大脑运作的原理上基本都是类似的,在大脑的平时工作过程中,大部分人更多的是使用潜意识。
这就好像当初吴清和沈文,他们一开始都没有感觉到异样,因为整个大脑的“感觉”是正常的,复制技术复制的,就是大脑平时的这种“正常感”。
在复制出来的迷宫中,老鼠似乎还是按照原来的路线跑进去和跑出来,整个大脑意识的产生和交互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当人真的企图主动审查自己的迷宫,从中调用真正的数据——也就是组成迷宫的一块块地板时,就会发现情况不对了。
因为复制出来的迷宫,完全没有地板,所有的记忆只是一种“感觉”,是复制体自己认为自己“记得”,但真要去打开,却发现记忆的地板下货不对版,甚至空无一物。
当然,随着复制体运行的时间逐渐变成,这些空无一物的地板也会被后来产生的记忆逐渐覆盖,也许时间久了之后,会形成一座全新的迷宫。
但即使那样,也不能掩盖这些迷宫的底层,也就是整个复制体人格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整座迷宫的空洞。
根据联邦人的研究,这种“记忆缺失”的现象,其实不仅仅出现在复制体人格中,在很大程度上,联邦人和地球人的大脑功能都有类似的机制。
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真正记得全部的具体知识和信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感觉”记得,那些知识和信息就像被埋藏在地板下的花纹,如果很长时间不翻开去看,那些花纹有时候自己都会被慢慢磨平。
但正常生物的记忆缺失再多,也总有大片的深刻内容,可以被现实验证,其中就包括现实中的生活记忆,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数字记忆……
真正的许言只是问了复制体许言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我的银行卡密码是多少?”
银行卡密码?这还用问,许言张嘴就答,但是他的嘴巴尴尬的咬合了几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