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女方拒绝,后来,几费周折,在邻村找了一家,女方身小,长相一般,家庭出身平常,两人极不般配,凑合到了一起。平明对此幸灾乐祸,逢人便说,“平顺有什么本事,整天感觉自己能耐不小,干的什么事,给老三找的媳妇是啥东西,真丢武家的人”。
在农业队的时候,由于孩子多,花费大,虽经常加班挣工分,到年尾仍需往外拔钱,日子都十分拮据。在农闲之余,为了贴补家用,武平顺也没少带着平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偷偷摸摸做一些“投机倒把”生意,多少见了一些市面,挣了一些外快,贴补一点家用。虽然村里个别干部和村民也知道一些,碍于平顺忠厚老实,为人正直,关系非同一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谁予以追究,还算平安无事。
改革开放初期,兄弟俩做过贩卖木材、牲口、草帽等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引起平明的嫉妒和不满,多次以种种借口找两人的麻烦,有两次还是经过乡里进行的处理。平春除了长期对平明的仇恨和愤怒之外,就是对自己的感激和依赖,两人关系一直很好,从未发生过什么争执和摩擦。这些同样也引起了大儿子效福和二儿子效泰的怀疑和不满,认为在父亲和子女的关系上,平春起了不好的作用,自己一切都听平春的,便想方设法离间两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别人对自己都有意见,孤立自己,不得不依他们意见行事的目的。在没有别的借口可以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不好影响的时候,每年的春节、夏收、夏种、秋收、秋种便是找事的最佳时机。他们心里明白,直接和自己发生争执,自己是绝不会相让他们,何况也会被全村老少爷们耻笑,于是便通过外围,引起自己生气,吃不成饭,干不成活,耽误些时间,坏些收成,促使自己在无力、无奈之下向他们移交耕地的目的。
五年前秋收时,大女儿效云来干活,在村口便碰上效福,两人因效云出嫁时,在父亲给自己的陪嫁问题上,效福及其媳妇极其不满,百般阻拦,在村里吵闹了十来天,父亲为此越发上劲,你越不让我干什么,我反而越要干什么,最终什么作用也没起,反而父亲一怒之下又多加了五百块钱的陪嫁,为此,两人的过节很深,效云并未理会效福。
两人擦肩而过之后,效福气呼呼地说话了:“哼,都是一些什么人,两个小闺女,就效梅比较懂事(二女儿),出门的闺女,大忙季节,不在家里好好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