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66、学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小时候很穷,穷到全村人家的锅里半年没下过一粒米,村口的榆树皮都被扒光了煮来吃。他很小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出去要饭。本来要饭是最抬不起头来的,要是能活下去,谁愿意去要饭呢?但在那个年代,他们这批要饭的就成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于建国没有文化,而且那时候年纪也小,不懂得什么改革开放,什么三中全会,但整个国家从城市到农村正在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带给了他足够的震憾。他看见广袤的乡野间突然支起来的遍地冒烟的烟囱,看见城市的街道里突然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摊贩,看见土布粗衣的人们突然变得花花绿绿洋里洋气了。

    当一群乞丐坐在回乡的车站外面激烈的争论是坐车回去还是走路回去的时候,他这个年龄最小的小叫花子说了一句令人丧气又激动的话:

    “干脆不回去了,打工,挣了钱再回,要个饭就回去算甚么出息!”

    为了他这一句话,大伙儿在车站争论了一宿,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阳光照在他们疲惫的脸上,暖洋洋的让人感觉是母亲的胸膛。思乡之情战胜了游子四海为家的决心,一行人背着破旧的行囊浩浩荡荡地步行上路了,只留下倔犟的于建国和朝阳下长长的影子孤独地站在清晨的车站广场。

    “娃岁数不大,脾气倒大!”

    这是他们临走时留下的话,同时留给于建国的还有半张大饼和七角钱。

    于建国决定再也不做乞丐了。于是,他在靠着半张大饼和七角钱浪荡了三天后,成了一家裁缝店的学徒。

    学徒开始的时候与真正的裁缝工作没什么关系,通常是配合师傅和师姐做些杂活,更多的时候是帮着做家务,买菜烧饭带小孩。裁布料打版这些活儿是轮不到小学徒的,那时候还挺贵重的缝纫机自然碰都不让碰,师父偶尔教你几下捏布头的手艺就算是传授了,当然这里面也有考较的意思。而做得最多也最熟练的,就是缝纽扣了。

    于建国记得,那年头的纽扣样式比现在丰富多了,各种材料和花式,看都看不过来。有时候客人来订做衣服,服装款式还没讲,先挑纽扣。

    于建国就是纽扣缝得漂亮,后来才从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