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3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联姻,为出版社带来了非常直接的效益。eksmo集团合并了两家印刷商、一家报业集团和位于大城市的几家书店(包括莫斯科的novyknijny书店和圣彼得堡的boukvoiéd书店)。排在eksmo之后的ast和olmapress两家出版集团在成立之初,也采取了同样的经营策略。

    位列第四的prosvechtchénié出版社,从事教材及教育图书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由于俄罗斯很多地区的公立学校教材都是免费的,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从prosvechtchénié购进大量图书,这种情况也成就了prosvechtchénié教育出版巨头的地位,这家出版社的图书平均发行量是全国最高的,超过了五万册。与prosvechtchénié类似,drofa出版社的发展与大众需求也密不可分,不过书店本身的教材销售也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当然,与其它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俄罗斯的出版市场并非只有巨头跳舞。事实证明,出版市场的新作者和新观念往往是由那些小出版商挖掘出来的,紧随其后的则常常是那些大中型出版商,他们利用提高买价的手段从小出版商手中购买这些作者,或者复制这些小出版商提出来的新的市场运行理念。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似乎是小出版商们的生存宝典。在俄罗斯,出版商的名气有时候与其规模没有太大关系。例如,d'admarginem出版社的办公室只有20平方米,其工作人员也不过八个人而已,但其出版的索罗金(vladimirsorokine)和诺夫(aldonove)的图书却令俄罗斯读者大受震动。而vrémia出版社的飞速发展也令人瞠舌,这家小出版社每年都能凭借其出版的图书捧回十几个奖。俄罗斯的这些小出版社虽然规模不大,团队人员也是寥寥可数,但是这些出版社对俄罗斯文学以及翻译市场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原创市场凸显重要性

    俄罗斯的本土原创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创作数量也大大超过了翻译市场。

    出版市场残酷的经济形势,使得大中型出版商都跻身于畅销书的追逐之列,毕竟这是一个发行量决定生死的市场,而在俄罗斯,平庸的发行量,是带不来任何利润的。由于缺乏自身特有的运作模式,俄罗斯的大型出版商往往照搬国外出版商的图书营销模式。在以前的畅销书中为新书打广告就是其中之一,始作俑者eksomo出版社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把阿迪诺·培雷·勒韦尔(arturoperezreverte)的图书广告放在了畅销书作家亚历山大·玛丽尼娜(alexandremarinina)的侦探小说中。

    当然市场也不排除一本书没有采取任何营销措施就成为畅销书的情况出现。不过和从前一样,图书的质量还是畅销的最关键的因素,尽管一本书未必需要多么地完美,但这本书必须具有在特定时刻打动读者、吸引大众注意力的绝对能力,乌利亚·杜勃瓦(iouliadoubova)的《微小之恶》(unmoindremal)就是这样一本书。

    此外,随着俄罗斯出版市场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专业出版商和专业作家,俄罗斯的本土原创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创作数量也大大超过了翻译市场,即使此前曾经被国外作家长期占领的大众文学领域也不例外。2004年俄罗斯市场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作家,除了巴西的保罗·科埃略(paulocoelho)之外,清一色全部是俄罗斯作家。

    尽管如此,翻译作品在俄罗斯出版市场还是不容小觑。2004年共翻译出版了10959种图书,其发行总量为8790万册,英(6984种)法(746种)德(555种)三个语种的图书分列前三位。

    在法语中,有个词叫做éditeur(出版人),它将英文中的publisher(出版商)和editor(编辑)这两个不同的词融于一身。"出版人"并非自古有之,直到19世纪才在德国、英国和法国出现了这个新生行业。

    如果想要了解一下法国出版业的历史,巴尔扎克的《幻灭》是个绝好的窗口。书中人物道里阿就是以当时最有名的出版商ladvocat为原型,后者出版了很多拉马丁和拜伦的著作。巴尔扎克将出版业的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展现在了这部小说长卷中:纸商,给出版商提供用纸;印刷商,采用先进机器印刷,相当程度上控制着图书的成本。在这条产品链上,出版人身处中心位置,他阅读作者手稿,与之沟通,商量有关印刷事宜,并负责支付稿费,还要联系纸商、印刷商,将手稿变成图书。其特别之处在于,从19世纪开始,出版人就必须有出版计划,要预测未来市场,了解公众的口味。这跟老式的书商完全不同,他必须在出版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识见。

    1835年,"出版人"这个词条出现在《法兰西学院词典》中,可以说是"出版人"这一体系的正式产生。在1850年-1860年期间,出版制度经历了工业化改革,阿谢特在1864年时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出版商,阿谢特这个老字号于是开始刻写法国出版业历史,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法国图书出版业。

    谈及法国出版业,路易·阿谢特(louishachette)是个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被迫离开巴黎高师的学生路易·阿谢特做起了学习资料、教科书的出版生意。1851年,一次伦敦之行让他注意到了车站里的书报亭,他希望能在法国也发展这样的销售机制。

    但在车站里,教科书似乎是没什么销路,于是他设立了文学图书部门,"铁路书库"(labibliothèquedescheminsdefer)得以诞生。阿谢特自此不再仅仅是个出版社,而更像一个公司,并采用了高效率的流水线分工体系。作家佐拉曾在阿谢特工作,著名的《妇女乐园》其实就是对这段经验的描述。

    步入20世纪后,法国出版业经历了两次合并运动。第一股合并浪潮发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自吞并了多家出版社之后,出版业形成了阿谢特、伽里玛(gallimard)和西岱出版社(lespressesdelacité)三足鼎立之势。第二股浪潮则发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拉加德尔集团掌握了阿谢特41%的股权,成为其老板。西岱出版社历经数家之手,最后被维旺(vivendi)集团控制,其母公司维旺环球出版公司(viv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