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种话,基本是可以忽略的,报价前的惯有说辞之一。
余耀之前已经盘算过了,看不懂却能收来,他的来价不可能高,“老板,刚照顾你一单生意,这算第二单了。”
女店主面带笑意,却不说话,只看着男子。
男子仿若咬了咬牙,“这位先生,不打谎,我是整三万收来的,你说出多少合适?”
一般来说,若是货主这么报价,“收货价”是要坚持一阵子的。古玩一行,来个一成两成的利,那是赔本赚吆喝。所以,报“收货价”,意思并不是就是开这口价儿。
但是,这次余耀却并没有像买瓷枕一样,回得那么高,而且也不顺着他的口风说话,很干脆:
“三千!我就吃个饺子而已。”
男子的脸色不太好看,不由看了一眼女店主,女店主也有些意外,这小伙儿虚虚实实的,越来越琢磨不透了。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不要说余耀还价三千,就是还价三块,两口子那也不能急。他俩是在琉璃厂开店的,这点儿规矩要都不懂,那就可以关门大吉了。
“您不是开玩笑吧?”男子又递上一支烟。
余耀摆手,点了点他,“要是没有这个‘农’字,其实还能多出一点儿,但这个字算是个败笔。我看着不舒服,估计懂行的都会有点儿介意。”
其实,余耀这算是棋行险着,这个“农”字,确实是关键,却是鉴定真品的关键。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和有些货主处理有不易察觉的瑕疵的东西,是一个道理,买家看的时候,故意就指着瑕疵附近说“您可看准了”,而买家往往会就此忽略此处。
这件卵白釉小盘,的确可以划归到枢府瓷的大类。元代官窑,最出名的就是元青花和枢府瓷,但枢府瓷上,若没了标示性的印字,想要判定,那可就不是一般眼力能达到的了。
有了眼力基础,还得有足够的文物知识储备基础。比如这个男子的知识储备就不全。
枢府瓷在广义上,或者说卵白釉官窑,除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