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得欣然应允,早上没吃,正饿着呢。”
“你想吃什么?”
“老马家烤羊肉。”
“太油腻了,换一个行不?”
“行,毛家红烧肉。”
“还是老马家烤羊肉吧。”
余耀是真饿了,到了地方,点了份羊腿先烤着,先吃了俩牛肉锅盔。
沈歌又点了两道素菜,一小碗米饭,上了羊腿之后,就撕了两小绺。
沈歌吃完也比余耀早,一边拿湿巾擦手,一边问道,“对了,紫砂壶你懂不懂啊?”
“我不是早就说过么?什么都懂点儿。”余耀一边吃一边回答,“怎么?你捡了一把?”
“我对紫砂壶一窍不通,捡什么呀?是我爷爷准备入手的。”
“沈老的眼力应该没问题。什么时期的?”
“曼生壶。”
“什么?”余耀放下筷子,“陈曼生和杨彭年的款儿都有?”
曼生壶,是紫砂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紫砂壶自明代开始出现,虽然也有不少能工巧匠,但境界一直不高。直到清代嘉庆年间,陈曼生在溧阳为官,结识了紫砂壶匠人杨彭年,紫砂壶艺术才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陈曼生,名叫陈鸿寿,号曼生。他不会制壶,却是书画和篆刻名家,而且很喜欢紫砂壶。
于是,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壶,珠联璧合。
陈曼生设计的紫砂壶具体有多少种款式存在争议,但有十八种款式流传最广,同时十八又是一个习惯性的吉祥数字,故此号称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的每一种款式,都有陈曼生亲自撰写的诗词文句与之相配。
同时,金石篆刻功底颇深的陈曼生还亲自捉刀,以刀代笔,在不少壶上刻下了这些诗词文句。这样的壶铭,使文化与壶艺产生了绝妙的契合。
从此以后,紫砂壶的创作就与文人之风密不可分了。壶上的诗词与书法,随壶流传,也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身价。
到了今天,曼生壶成了一个泛称,也包括后人依照曼生十八式制作的紫砂壶。
而真正的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