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鹫男子姓王,名秉耘,字子耕。
王秉耘乃高阳郡军户出身。
军户制乃是大夏立国之初便创立的一种军人世袭制度。祖宗为兵,则子孙后代皆为兵,除非绝后。
昔年的王秉耘地位低下,只是一名队正,但他自幼便好勇斗狠,练出一身武艺,在军中颇有名望。
后来恰逢官府出兵剿杀周遭盗匪,王秉耘因杀人无数,表现得格外卖力,故被郡守越级提拔,成了世袭都统,从此改变命运。
按照夏国军制,十人为一什,设什长;四什为一队,设队正;五队为一哨,设哨官,也叫百夫长;五哨为一营,设营头,也叫都统;五营为一旅,设旅将;五旅为一军,设将军。
将军之上还有元帅,不过元帅并不常设,朝廷一般只会临时委任。
夏国军制,州府郡县各驻守军。且守城武将只听命于本城主官。
也就是说,假如州城的主官州牧,想调遣府城的守军,他只能把命令下给府城的主官府卿,然后由府卿再将命令下给本城守军。不能越级。
假如府卿拒绝执行州牧的命令,那州牧是无法调遣府城军队的。
按制,州城约驻两军,府城约驻三旅。郡城通常驻三到四营。县城则一般驻扎一到两哨。
…
升官以后的王秉耘,多年来再没有什么展示自己的机会。他自己也渐渐冷了热血,成了一个老油子。
这次西贼犯境,数县失守,王秉耘觉得是个立功的机会,于是向郡守请兵收复。郡守将他一番嘉奖,同意了他的请求。
不过出兵后不久,王秉耘便后悔不迭。
他的手下原本有一千多带甲之士,但他许久没有点兵,这次出征才发现,自己手下的官兵只有四百不到了。这四百人中,将近半数都是老弱病残,没什么战力。
靠这么一支军队妄想收复县城?王秉耘觉得,除非贼人自己把县城让出来。
因此,初到嘉县时,王秉耘一直按兵不动。
不过出乎王秉耘意料的是,贼人还真的自己离开县城了。
白捡的功劳,不要白不要,王秉耘立刻抓住时机,一举‘攻入’县城。
嘉县就是这么被收复的。
…
“举枪,刺!”
县城外,一片开阔的荒地上,一身戎装的王秉耘背着手走来走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