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山的记忆里,对自家这个便宜大伯,他一直都没什么深刻的印象。
大伯大号陈德贵,不过生活在这么个犄角旮旯的小山村,名字虽然叫得敞亮,想来也贵气不到哪去。
陈家人里,大伯算是比较有闯劲的,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跟着乡里人出外讨生活。
那年月,打工的称呼还没有兴起,相对于在家务农,出外闯荡的人群有一个别称,搞副业的。
此副业不是出外经商,他们其实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农民工。
先出去的那批人,多是些砌匠木匠之类的,大抵都有门手艺,长三角、珠三角、厦岛、琼省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基本上都留下了这批早期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身影。
陈乔山记忆里,这个比共和国还大两岁的大伯,每年也就过年能见上一回。
也正是从大伯的那里,年幼的他第一次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高楼大厦、汽车洋房……
这在见辆拉粮的一四零都能跟在车屁股后头跑半天的村里娃眼里,外面的世界无疑是不可想象的。
在村里人的眼里,陈德贵是个能人,可陈乔山知道,大伯这就是千万普通农民工中的一员,这么些年下来,也就挣了个辛苦钱。
……
自从大伯说了想掺和打井的事,堂屋里就安静了几分。
陈老爷子没吭气,不过脸上到底有点不自然,看得出来,他应该是不知情的。
幺儿子打井挣了些钱,这在村里不是秘密,不然光凭孙子那点奖金,新房肯定是盖不起来的,可老大突然想掺和进去,这事就有了许多说道。
陈德贵看气氛不太对,便对着陈卫国说道:“老幺,我年纪不小了,外头的苦我是吃够了,实在不想大军走我的老路,你当叔叔的,这行当我也摸不准,以后只能指望你帮着带带大军。”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陈卫国心里纵使有别的想法,这当口也不会说什么,事情就这么应了下来。
这顿饭最终是不欢而散,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打井这门生意,市场就那么大,将来的竞争是肯定的,最关键两家还是亲叔侄,这事说出去未免就是个笑话。
回家的路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