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微妙关系,都有涉猎,他不免询问起了,那书中周穆王的事迹,是否是真的?
这就是出身王室的好处了,占据的知识资源是稷下先生们艳羡不已的,当年墨子也得前往各个诸侯国,“请观百国春秋”,这才有了与儒家分庭抗礼的资本。
明月来之前也做足了准备,便侃侃而谈道:“据书中所写,这次西行的全程足足有三万五千里!其周游路线,是从宗周北渡黄河,逾太行,涉滹沱,出雁门,抵河宗氏,过贺兰,经祁连,越过大沙漠,最后抵达西王母之邦……之后又北行一千九百里,至飞鸟之所解羽之地的西北大旷原,而后才归来。”
一向治学严谨的荀子却不相信,摇头道:“周穆王之世,恐怕走不了那么远。”
明月颔首道:“的确,其实穆天子和赵造父倒不一定去过如此辽远的西方,兴许是某位经常在胡地行走的商贾,将自己的经历写了进去,却假托周穆王之名。”
所谓的托名,也就是假托他人的姓名,借以抬高自己的话语权,诸子百家的作品里,这种情况十分常见。什么《黄帝内经》《太公六韬》《管子》,都是战国诸子假借古人名义写出来的,甚至连儒家各派别内流传的《尚书》也有不少篇章是伪造的托古之作,荀子和邹奭也见怪不怪。
不过明月却并未因此看低《穆天子传》的价值,这可是这时代难得的地理作品啊,西域乃至中亚一带的情况,在中国视野下不再是一片空白莽荒……
他便建议道:“邹先生,其实小子在想,若是想要证实大九州学说,还是要实际查证过。何不效仿穆天子传里的做法,派遣一支船队渡海东出,沿着海岸向北向南探索,看看能找到些什么,顺便将海岸线的轮廓描绘在地图上带回,如此慢慢积累,吾等有生之年,兴许能发现其他大洲。”
荀子却笑了起来:“出海寻访,这不是方术士做的事情么?”
明月振振有词:“方术士的目的是寻找虚无缥缈的三仙山,以及长生不死之药。学宫的目的却不一样,是为了探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