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高度有所调整,车的高度加上望竿的高度,显然更符合实战需要。望楼车的形式非常简单,在四轮车底座上竖一高杆,称之“望杆”,顶端设有一座五尺宽的版屋,外蒙牛皮以固,四周设有瞭望孔,以备观敌之用。史载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由太宰伯州犁陪伴共登巢车观阵。那么由此可以合理猜想,在攻打汴梁城时,金兵统帅,特别是一线的军事指挥官,若要掌握第一手的战场信息,利用望楼车观察战情,可能是他们经常要做的事情。
其次,为了跨越汴梁城外宽大的护城河这头一道障碍,金军还必须准备灵活机动的壕桥。早在战国时代,壕桥已经成为攻城时军队必配的大型制式装备,据《六韬.虎韬.军用》载:“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可以想象,当攻城一方的工兵部队凭借飞桥这一机械化的攻城利器,而且是八具同时搭建,组成宽度达十二丈的正面攻击通道,瞬间“天堑变通途”,将对守城一方造成何等强大的心理冲击和视觉震撼!需要加以技术说明的是,基于军事运输和现场操作的便利性考虑,飞桥往往是两层折叠结构,用转关连接,而辘轳则利用绳索滑轮原理,控制延伸桥面的俯仰角度。到了宋代,这种壕桥类器材技术更成熟,种类更丰富,特别是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壕桥总共有五种,每一种壕桥都装有大的木头轮子,便于根据战场需要而快速移动部署。不过,这种壕桥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全是木结构,最怕火攻。众所周知,宋军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强的优势就是善用火药等先进火器,而汴梁城四周的壕沟不但又深又宽,而且水系发达,若是用木制壕桥搭建进攻通道,非常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影响金军的持续进攻和打击力度。因此,当时金军弃用壕桥,因地制宜,采用了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土办法:叠桥。叠桥之法,说来简单,却颇有创意,——先是搜集木材捆扎成简易木排,连成一体,浮于水面,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干柴,一层苇席,最后用泥土铺垫。这种叠桥取道的办法,不但成本经济,搭建方便,而且抗打击能力非常强,“矢石火炮不能入”,就军事技术的实用性而言,实在是天才的想法。
另外,由于攻城最常采用的是“蚁附”战术(士兵爬上城墙,直接进行攻击),因此士兵进行攀墙作业的云梯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云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世纪时的西周时代,当时被称作“钩援”的云梯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了。《墨子.备梯》中指出“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可见早期的云梯还是一种相对原始粗笨的攻城战具。到了宋代,云梯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不但技术先进,机动灵活,而且形制丰富多样,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杞车、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墙和云梯等。宋代云梯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先进,机动性强,防护性强。以当时被称作“行天桥”的重型云梯为例,用粗大的木头制成车座,配以车轴木轮,便于移动,车座上架起的云梯采用折叠式,每段各长二丈,以转轴相连接。作战时乘员在车内以人力将云梯推至预备攀登的地点,然后用车后的辘轳将第二节梯放出,第二节折叠梯的顶端设有铁钩,可以迅速固定梯位,便于武装乘员在高处“安全”展开进攻。此外,这个时期云梯的防护性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不但在梯子顶端设有一段女墙,可以在与守城部队短兵相接时提供简单的防护,同时还在车体部分增置生牛皮,防止乘员受伤。而金兵当时制造的云梯,正是采用了当时这一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办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