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三十六章 了不起的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比起大华自己的工厂,这样的供应商的稳定性要略差一些,但在产能和质量方面,并不会有所逊色。一些为自己而工作的创业者,所能迸发出的热情,足以令普通工人羞愧。

    苏城对供应商的支持,从仪式的位置就能看出来。

    然而,除了一些大型国企的领导对自己和民企老板的位置相同而有所不满以外,并没有人真的去关注这些。

    大家的眼睛,都盯着面前那艘平凡乌黑的散装货轮。

    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的调子中,船只缓缓滑入水中。

    十几名工人站在船尾,面对下方的欢呼,激动的挥手。

    他们是选出来的优秀工人代表虽然是很老派的称呼了,但在荣誉感的获取上,现代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差别。

    来自新加坡的李嘉文等人,或热忱,或振奋,或激动,或狂热或崇拜的望着轻触水面的新船。

    他们的身侧就是荣尚国等中船领导。

    有黄有白又有黑的外籍工程师的目光,落在荣尚国的眼里,五味陈杂。

    通过这些人的眼神,中船人仿佛才恍然醒悟到6个月造出3万吨的新轮,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奇迹落在了身边,总是容易被人所忽视,总是容易被人看作是理所应当。

    然而奇迹终归是奇迹。

    它的独一无二,它超越时代的特性终归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船业人士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漂亮的一艘船,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

    “一定要抓住机会,拿到这项技术。”荣尚国捏紧拳头,仿佛在下定决心。

    “啪”

    “啪啪”。

    照相机快门的声音,清脆而流利。

    荣尚国向后看了一眼,发现是个穿着打扮很时髦的年轻记者。

    没等他回过神来,对方先小跑过来,一个深鞠躬,喊道:“您好,我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菊池重,能采访您吗?”

    外国记者!

    用的是中文。还挺熟练的。

    荣尚国知道《朝日新闻》,这是日本有名的左派媒体,在政治上比较亲近中韩,前段时间,还得到过中国政府的某个奖项。

    没想到这就见着了。

    93年的中国人,还没有拒绝媒体的意识,何况,会说中文的外国人,本身就让国人充满好感。荣尚国整了一下西装,就笑问:“你要采访什么?”

    “您对大华实业用6个月的时间,以创记录的方式,造出了3万吨的轮船的事情,有什么感想?”菊池重问的中规中矩,他毕竟是外国记者,不是特别在意中国的行政级别。

    荣尚国听着“感想”一词,脑袋里也转悠了起来。

    不知怎的,他突然想起了另一艘船。

    “东风”号远洋船!

    东风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于1960年4月5日。

    荣尚国永远记得那一天。

    那一天的欢欣鼓舞,那一天的载歌载舞,那一天的浓烈甜蜜。

    那一天,是江南造船厂最荣耀的日子。

    那一天,荣尚国20岁,还是设计科里的小年轻。

    因为有一个中专学历,刚刚进厂的荣尚国,就有资格参与船只的设计和生产。从58年到60年,荣尚国几乎没怎么休息过。

    但心中的痛快,是无与伦比的。

    当年的中国,面对高精尖的远洋货轮,设备、技术都有所欠缺,就连造大船用的场地都没有。

    300多项技术革新,就是300多道关卡,一道一道的闯过去,不知熬白了多少头发,熬花了多少只眼睛。

    压力、痛苦、怀疑、愤怒、畏怯……

    各种心思交织在一起,缠的每个人都焦躁不安。

    一切的一切,在4月5日那一天,释放了出去。

    荣尚国至今还记得,自己想要飞身扑在东风号上,永远都不下来的依恋。

    就像是眼前这些工人吧。

    荣尚国突然意识到,大华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两项革命性的技术,不管有多简单,要将它们用于实践,都会遇到无数的问题。

    哪怕是叠一艘纸船,也有好多的讲究,何况是建造一艘万吨巨轮。

    当年的江南造船厂,头顶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no年规划重点项目,借用举国之力,调动全系统的财力和人力,用了两年时间,方才打破了中国船业的记录,完成了千吨船到万吨船的跨越。

    大华实业,一家私企,就凭着自己数年的积累,竟然完成了中国船企不敢想象的技术革新……

    “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荣尚国不禁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菊池重将这句话,认真的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读了一遍,觉得很有气势,高兴的道:“我可以原话刊登吗?请问您的职位和名字是……”

    荣尚国的秘书,见他没有反对,代为回答道:“这位是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荣尚国先生。”

    “江南造船厂的总经理?哦,太好了!”菊池重一下子乐了。

    (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