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零一章 军方的技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变的顺利起来。

    在中韩建交的大旗下,合作分享lng船技术算不了什么大事。何况,中方自己已经掌握了一些高新技术。

    苏城有意不谈分段造船法,转而从日本获得相关的信息。这是一项已经沿用多年的老技术了,许多公开论文中都发表了相当的信息。苏城又有刘明浩的帮忙,自己又愿意出钱,没多久就得到了整套造船法的说明。

    与此同时,大华实验室内部也没有停止对巨型总段造船法的研究。

    对于知道方向的苏城来说,研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问题只在于投入多少资金,需要多少时间而已。

    韩国和日本就不同了。韩国人虽然很重视这项技术,但要他们投入以亿计的美元,或者以万亿计的韩元,详细的论证是必不可少的。

    论证出来以后,初期的研究也很难投入很多的资源,而是应该从较少的资源开始,根据研究结果,循序渐进的投入资源。这种方式是跨国公司常用的,能够在兼顾效率的情况下,减少错误估计所产生的成本。

    按照正常的效率,韩国船厂最少要四年的时间,才会将巨型总段造船法当作一个**性的创新来研究,并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建造出第一艘以此为指导的船舶。

    这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第一艘船的建造过程,往往要争得船东的同意。

    正常的船东,当然不希望实验性的造船法用在自己的船上,所以,光是为了得到船东的认可,就不知花费多长时间。曾经称霸蓝海的大英帝国船舶公司喜欢将最新设计的船舶卖给其他国家,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大华实业,苏城根本不用考虑如此复杂的事。

    他第一时间就把巨型总段造船法当作**性的创新来研究,并且准备自己出资建造几艘散装货轮,在练手后,给大华运输公司换装。

    这种速度,比跨国公司的繁文缛节要快数倍。

    当然,若是比风险的话,也比跨国公司要高个好几倍。

    苏城如果不是知道大势所趋,只要输上一次,就能耽搁整个大华实验室海洋所几年的时间。

    重工业的发展之所以缓慢,就是因为条条框框太多。而这些条条框框,却都是为了保证高投入有产出而准备的。毕竟,盈利少是股东们能承担的,亏损却是股东们难以接受的。

    唯有像苏城这样的私有企业,看准方向以后,才能大踏步的朝前走。当然,要是不幸走错了路,也不会有人和他共担损失。

    新的船坞、塔吊等设备,以极端的时间开始建设和安装。

    大华实业从本埠获得了一片2000亩的土地,虽然不是很大,但花费也很少,间接回击了中船重工曾经的报价。

    不等设备到位,大华船业的工人们首先开始了预先操作。他们将以最初级的分段造船法,建造一艘2万吨级的散装货轮。

    采购自宝山钢铁厂的钢板,将被依次编号,并剪裁成未来所需的样子。现代造船技术,使得每一块钢板,在设计图时期就已经被确定了位置和大小宽窄,一艘船的建造,更像是一个大型拼图游戏。

    ……(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