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和新加坡招商。前往台湾招商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不是什么国别思想在作祟,而是现实问题。
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工厂用地非常紧张,至90年代初期,地价已经超过了美国工业用地的平均价格,比马拉西亚等国的地价更高,其他相关产业链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可以说,在90年代的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中,台湾企业是转移意愿最强的。
这一点,是日企韩企都比不了的。台塑到海沧建厂,不是因为海沧有多么的好,而是因为台湾的环境实在难以坚持。
苏城虽然不愿意在竞标期间和台塑勾勾搭搭,但竞标一旦结束,他就无比的需要台塑了。
王胜听明白了,却不好许诺,陪着笑了两声,道:“台湾政府不会同意的。”
“不一定是大中型的台上,中小型的台企,我们也欢迎的。我的那些邀请函,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吧。”
“电视上都播了,说你居心叵测呢。”
苏城笑的畅快,道:“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我找上面要了很多优惠政策,基本上,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台商来了,我们都能给出来。”
王胜说话一向飞快,想也不想的就笑道:“应该是台商来了,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才会交给大华吧。你们拿到了1.5万亩的土地吗?”
“1万亩的土地。剩下的5000亩要等这1万亩土地用掉了,才给我们使用。不过,我担心的不是土地的事,确实是产业链的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海沧建厂,消化未来生产出来的乙烯,我想,这些企业也有降低成本的冲动吧。”苏城停了一下,问了出来:“台塑是否能够居中协调?”
中小型台企和大多数的华人企业一样,此时都艰难经营着一些中低端的制造业,原料成本和灵敏性是决定工厂生命的要素之一。可以说,许多工厂主稍有不慎,就会失去继续经营的权力,因此,现在并没有留给他们选择政治的权力。
在台湾继续生产,还是迁移工厂到大陆,归根结底是一个现实的考虑。并不会因为大陆的态度积极,台湾工厂主就会到大陆来。只有当大陆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战略奏效,证明自己的性价比超过台湾。超过马拉西亚,超过印尼和越南的时候,工厂主们才会选择迁徙。
苏城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可以轻易的发现,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的基础条件日益接近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到大陆的就越来越多。台商迁厂到大陆。几乎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事情。但是,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大陆的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又将许多台湾、韩国的工厂逼到了内地或者越南等新兴国家,甚至在美国提出补贴以后。有工厂迁回美国本土生产的。
整个过程,从宏观上来看是非常顺畅的。投资客就像是没有思维的细胞似的,追逐着金钱的脚步,没有丝毫的停息和犹豫。
当然,投资客本身也许是有过思考的,但正是他们追逐资本利润的思考,制造了市场流通。
苏城也因此期望能用优惠政策和低廉的成本,将资本细胞们,重新拉到大华的海沧基地来。10年或者20年以后,那个时候的海沧基地衰老了。大华的资本积累也多了,自然有的是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