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侥幸可以幸存下来,由于缺乏学习成长的环境,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将所学的忘得七七八八,那就太可惜了。当然,李卫华也有一点“私心”,兵工厂需要扩建,合格的军官也严重不足,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而有文化的青少年培养起来,肯定要比文盲快得多......
有了这么多学生,自然得要好好教育才行,虽然条件恶劣,但李卫华还是很快就建了三个连固定校舍都没有、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三个学校:战术学院(后来成为抗日军政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学院。)、炮兵学校(成立后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后改名为“技术兵种专科学校”,培养出了除装甲兵与航空兵之外的无数技术兵,极大地弥补了人民军队这方面的不足。)和技工学校(本来李卫华只是想培养一些熟练工人,结果学生里面却涌现出了不少专家乃至世界级的大师,这个学校也成为后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建校后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李卫华绞尽了脑汁,他一方面充分挖掘随军技术人才与军中老兵的剩余价值,而且对于那些好苗子,他还会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亲自开小灶,以李卫华超越时代的知识与眼光,在如今这个科技落后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少在其两个主修专业以及十余个关联学科上他都能够算得上是世界级的专家,尽管实践部分由于年代跨越太大,能够用上的并不多......
回到兴国后独立师并没有逗留太久,由于大量非战斗人员随军行动,独立师只能不停地进攻、进攻、再进攻,一旦停下遭到敌人的攻击,就算最后打赢了,也会有大量的技工与知青死伤或者乘乱逃走,那都是李卫华难以接受的。再说,李卫华的目标始终都是渡江北上与小日本干架去,一直憋在南方打内战有什么意思?当然,一切都必须以保护好苏区的革命群众为前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