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一条黄泥路,但正是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把居住在这淮河岸边的一村一庄的都窜连了起来。

    在没实行土地承包之前,这里的人们都还住着土草房,每个村子也都很大,黒压压的,再加上草木的郁郁葱葱,或者每到夜晚还不时的传来一些鸡鸣犬吠之声,更显的安静与祥和。

    延着这条公路一直的走到头,就到了凤阳县的边界镇,枣巷乡乡镇府。

    而在到达枣巷乡乡镇府之前必须要经过一个很大的村落,叫观音堂村。

    不言而誉,之所以叫这个村名,是因为这里以前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就叫观音堂,主要供俸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神像。也不知是啥原因,人聚积的多了,庙就拆了,慢慢的就发展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村落,起名就叫观音堂村。

    观音堂人大部分都姓李,当然也有几户人家姓赵的,姓杨的和姓黄的,后来又有了姓巨的以及姓种的,但按这里的话说,那都是旁门佐姓,成不了多大气候。

    再后来,姓李的与其他姓氏大都结了姻亲,自然的表叔二大爷的就更亲热了起来,再加上乡下人本就憨厚朴实,所以这里一年到头都充溢着一种甜蜜祥和的温柔气象。

    光阴任然,岁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九零年的秋分时节,几场特大的暴雨加上十几场不特大的暴雨段段续续下了一个多月,一下子打破了观音堂持续了几十年来的一切平静。

    就象当年抵抗小日本侵略一样,除了妇孺老幼,几乎是还稍微能帮的上忙的男劳力全力以赴的都奔上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雨水虽然多,它之不过淹没了庄稼,再大点只不过来到了家里。

    观音堂很多人这几年早奔上了小康,住上了一到两层的洋楼房,下面淹了可以住到上面,再者说观音堂的先辈们,早已为后辈们准备了很高的土台,一般性的没潮是不会高过这个土台的。

    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土台上搭起了简易房,关键是只要保住河堤不要决口。如果河堤决口了,那滚滚的淮河洪水冲了过来,那对观音堂人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