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给他一个五年的信任。
这对于那些大部分接触夏城生活的底层人来说并不难以忍受。在他们看来,豆油的确有一股糊味,但是之前都没得吃;衣服的确千篇一律,但是之前穿的比这还差;房子是砖瓦的,更是比之前的土坯房要好上许多。
对体制内的高层来说,这也不是不可以忍受的。体系内的爵等制度并不能让他们得到一些特供品,但是供销司可以提高一些稀缺物品的价格,以名义平等的形式做到货币支付能力上的不平等。包括为其余城邑首领亲贵制作特殊物品的人大约有一千,这些物品的内销价格也不低,算是保证了体制内高层对陈健的支持。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机制,但在外敌环绕之下是最有效的机制。
同时也由于陈健偷渡带来的技术优势,将这种横向对比完完全全地体现了夏城体制的优越性,至少在意识形态上不用担心其余城邑对比产生的集体不满――姬云关于九十九个人和一个人的演说影响深远,至少这一代人确信自己是属于九十九个人中的那部分,确信夏城体制一旦变革自己很难过上别的城邑里百里挑一的生活,而对比其余城邑剩余的九十九个还是很好的。
至于下一代,那还太远暂时无需考虑。
况且他们相信陈健五年之后的变革承诺。对于他们的首领、或是代首领、或是被真正首领全权委托的负责人充满了信心。
在这种一切为了五年之后的口号中,陈健再度表扬了自己在远征东夷期间表现良好的一批优秀劳动者,授予他们各种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大肆宣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
宣传机器趁着再度出征前的半个月,在陈健的带领下全面开动起来。
之前跟随陈健出征东夷的戈矛兵全部回到作坊劳作,留下了几十个立下功勋的、有职业士兵潜质的第一批戈矛手后,又征调了第二批戈矛手。
第二批戈矛手以矿山和农庄为主。
冬天农庄并没有什么要劳作的事,夏城的高层也没有太奢侈的生活,也就不需要人去凿冰以为明年夏天准备,也不需要利用冬天捕获各种野兽。
整体来看最早融入榆城体制之内的还是从牟城附近玉矿带回的三千矿奴,他们都被送去了矿山,很容易就接受了新的生活,并且在嗟等人的宣传下很相信自己如今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自己。
这两个地方剩余的男性轻壮大部分都被征召,农庄在三月份春耕之前返回就好,后者只需要留下一部分基干就行。
剩余的绝大多数暂时都被安排到榆城的作坊中劳作,按照新老交替以一带四五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夏城的生活。
看上去一下子多了不少人,可整体的劳动效率其实没有太大的提升,很多人并不习惯这种机械往复的生活方式,只是在食物和取暖这两个最低生存需求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
大部分并不能习惯这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严苛只是一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每天干完活之后还要学各种各样的规矩,这和以往散漫自由的生活截然不同。
榆城就像是一个熔炉,强制要求每一个在体系内的人成为遵守纪律、懂得规矩的样品。
从吃到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