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样了。
她看到礼元大街上出现了不少流民,他们穿着破烂的衣服,身上脸上都脏兮兮的,伸手出去讨乞时,脸上的神色是麻木的,或者说,是习以为常。
流民,已对他们这样的方式习以为常。
而流民所过的商家对此眉头也不皱一下,只是恶言恶语地赶走他们;那些衣着光鲜的百姓经过时,并没有对流民多看一眼,最多是侧身避过。
闻州是富庶之地,怎么会出现这么多流民?流民从何而来?为何官府没有安置?为何百姓们对流民如此……无视?
看起来,这样的状况也不是一天两天发生了。这就是顾运玉所治理的闻州?顾运玉素有才干,她擢他为闻州刺史的时候,对其抱有很大信心的。
就算顾运玉没有及时安置这些流民,那么爱民如子的赵衍又在做什么?河东道观察使府就设在闻州,没道理身为观察使的赵衍没看到这些流民?
从流民安置,就足以看出闻州的风气吏治了。这样的闻州,和她三年多前所知道的不符!
三年而已,不足以说荣誉兴衰,但闻州出现这样的流民状况,还是吓了她一跳。
闻州吏治,肯定是出了什么问题了!
吏治,从来就不是独立的,见微而知著,闻州尚如此,那么河东道其他州呢?河东道以外的九大道呢?又如何?
这样想着,她心里倏然大惊,脸色也变了变。
章妈妈见到她的脸色,还以为郑衡在担心那几个人,便说道:“姑娘,那几个人断不敢上来的,请姑娘放心。”
那几个谢氏的人、从离开永宁侯府就一直跟着她们的人,断不敢进千辉楼来的,只能在千辉楼外徘徊。
章妈妈这些寻常说话,像几下响鼓,令郑衡迅速回过神来,脸容也渐渐舒缓。
是了,那几个人,是永宁侯府的人。
她看着那几个人,暗自提醒自己:“哀家,还真是想多了,太危险了……”
在千辉楼这里,入了她眼的,不是礼元大街的热闹,而是那些流民,而是掩藏在流民之下的吏治,是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句很理想的话语。事实上,在大宣朝中,责和权是相对的,有多大的权,才能担多大的责。
守着侯府后门的奴才,不会想到天下兴亡的问题。同样地,永宁侯府中的姑娘郑衡,不应该想到流民和吏治,应该感叹于千辉楼的热闹。
可是啊,她曾是临朝听政了十年的郑太后,她在这个王朝最顶端的位置,知道的信息比所有人都多,对吏治的判断也比所有人都敏感,所思所想,都和世人不一样。
她最直接的观感判断,还是出于郑太后的身份……及权力。
权力,恰恰是她现在一点儿都没有的东西。不相配的东西,在没有足够的能力之前,多半是要被诛灭的,怎么不危险呢?
郑衡敛目,将心神从流民一事中移回来。她端起茶杯,正想不着痕迹地环顾三楼,忽而就听到了一阵争吵声。
这争吵声,是从郑衡的右前方传来的,那里坐着几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