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次中外企业家交流会,就能让喜丰罐头打入欧洲市场,是因为此时的中外商业交流渠道太稀少了。
“狮城辩论赛”让复旦声名鹊起,让辩手成为全国明星,让“偷换概念”、“正面回答”成为流行语,是因为此时的中国大学生,能难有在国际上展现风采的机会。
至于《生化危机》突然在复旦走红,并渐渐向校外扩散影响力,其实也很简单。
整个90年代初、中期,中国科幻界主要充斥着三类作品:
第一类:硬核的传统科幻。
第二类:政治隐喻和政治反思型,一些抛去科幻外衣,其实可以直接归为伤痕文学。
第三类:历史神话类。此时的中国科幻作者,喜欢把历史和神话元素融入科幻作品,让人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以上三类,不管是哪一类,作者都热衷于讲道理,引导读者对科学、政治、历史、文化、人性进行思考。而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剧情干巴巴的,主角除了大爱几乎没有别的情感,就算写情也写得很空洞。
这导致中国科幻一直很小众,太硬核了,严重缺乏娱乐性。
而《生化危机》正好填补了这种空白,独一无二,兼具科幻和娱乐性质,让不喜欢科幻的读者都看得很爽。
复旦科幻学社的社长郭涛顺应民意,虽然依旧是月刊,但第三期《生化危机》的连载内容直接增加一倍。同时,他还征求了宋维扬和聂军的意见,把《生化危机》寄往《科幻世界》杂志社。
《科幻世界》本来已经确定了刊发内容,收到稿件之后,立即腾出版面把《生化危机》放进去。
一经连载,直接在中国科幻界引起轰动。
虽然许多作者认为《生化危机》没内涵,但架不住读者喜欢啊!
《科幻世界》杂志社在半个月内收到了几百封读者来信,全是讨论《生化危机》的,这让主编杨潇欣喜若狂。
实在是科幻文学在中国属于后娘养的,复旦学生在国际辩论赛拿冠军就能轰动全国,还被赋予了崇高的爱国意义。但《科幻世界》三年前主办“世界科幻协会年会”,被SF评为自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年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