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没那么夸张,好象和我前几日见到他有点不同了――
“我这次来,主要是为了这个而来――”
说着,他竟从怀中取出一个小布袋,打开绳结――
有些好奇,那里面能是什么?
当他把一些颗粒状的物体呈在手上时――
“嗳,老番,那好象是粮食呀?”小雀眨眨眼。
我没想到“葫芦丝”掏出来的竟然是一捧稻粒一般的谷物。
其他人都有些意外,我看向梅无艳,却发现他正望着我,这个人,怎么什么时候看过去,他都是在望着我呢?
立刻把眼光又调回葫芦丝的手上,而他正有些得意的说:“小姑娘,这些是粮食,是你们这里的水稻――”
小雀“哇”地又叫出来,“老番,你拿这个做什么?我们国家这个很多,你来这里不是为了要做关于这个的生意吧?”
小雀直白,却也是问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
乐陶这时笑着插进话来:“其实梅尔来之前就给我通过信了,只是我并没有在意,而梅尔手中的稻粒是他曾说过的,他们国家近几年培育的新品种,这种稻粒属于一种杂交的产物,据说是产量惊人,颗粒饱满的――”
什么?杂交?
我的心“咚咚咚”地跳起来,“不可置信”的感觉在我心中狂猛地泛滥!
“是地,乐陶说地不错,这是我们国家新研究出的杂交方法,用这样的技术种下的稻粒,一分地收获的产量将比原来的老方法多很多很多!”
我不知道其他人听了这些话是什么反应!
但我知道,如果梅尔口中所说的真得是所谓的“杂交水稻”的话,这个世界就是真正让我吃惊了!
在自己那个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种植水稻,比秦国还早千余年。但几千年的发展中,水稻,仅仅是作为五谷之一,被人辛苦耕种,辛勤收获,每年的产量在几千年中也一直是一个水平。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这个大国,它的粮食问题就成了头等要解决的大事!“民以食为天”,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曾提出“未来谁养活中国”的问题,话中无疑是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根本跟不上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不多的形势,而且话中的贬低、嘲讽之意也是很浓的!
但在八十年代,中国的袁隆平向世人捧出了“杂交水稻”这一科技成果时,全世界都震惊了!而他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却也是一项让全世界其他国家跌破眼镜的成果!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后来,还作为中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无疑地证明了“杂交水稻”带给全世界的震憾,它是在农业上的一个突破性的发展!是最近几十年才研究出的成果。
并且研究项目已计划到2010那年!
而今天,我在一个异世界,在一个看起来相当落后的世界,竟然听到了这个词汇?
这里,与自己那个世界,似乎相差了几千年的感觉,却有这般高科研成果?
最重要的,竟然是海外国家的成果?
我震惊,并且升起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个研究成果如果是智泱国研究出的,现在,我会捧着那把稻米来洋洋得意!
“红尘姑娘,你的表情似乎对这种水稻有什么感想?”这时,乐陶的话传来,而他的话提醒了我,我要控制自己的那种不舒服。
“梅尔先生,你此次来是为了推销这种稻粒为种子,还是要将其中杂交的方法也要传进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悬着心,而我希望是后者。
“葫芦丝”笑嘻嘻地咧着嘴回答:“红尘姑娘,我这次来就是想要把这门技术带到智泱国地,还专门带来了两上这方面地能手,而这些,就是作为种子才带来地,它是杂交后地第一代,远比普通地种了要好许多。”
一种情绪升起――
如果,这个杂交水稻能引进智泱国的话,智泱国的农业发展将突飞猛进,而一个国家要国富民强,首要的就是农业。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乐陶,这桩生意绝对是一桩好生意!”我非常高兴,非常兴奋。
但乐陶此次却皱着眉,看着我,他仿佛十分奇怪我怎么会是这种反应?
包括其他人,也多是在不解地看着我――
我将眼对向梅无艳――
他似乎也不知我为什么会这样赞成这笔生意,但他的眼里是淡淡的笑,笑里没有什么不解,仿佛我做什么,他都不会奇怪,总是轻笑,轻笑地凝望着我,真怀疑我哪天犯下杀人放火的大罪时,他也会是这种目光,包容着我。
“红尘,这是异国的一种种植产业,但如果想要发展到本国却是难之又难的――”乐陶开口了,他从葫芦丝手中抓过一些稻种颗粒,沉吟――
他说难?我不清楚他具体指什么。
“红尘,如果接受一个外来国家不熟悉的种植方法,需要很多百姓的认可,而且智泱国对本国的畜牧业与农业都有明确的法例规定,不得檀用其他异域的品种――”
有这种规定?
我的表情提出了我的疑惑,乐陶继续说:“王朝也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产业而设置的这条禁令,何况要百姓们全力配合,那是难上加难,百姓不会轻易相信外来的稻种,更不会放下前一年留下的种子来买这新种,对他们来说,这是在冒险!”
我明白了,我差点忘了了这个国家的全民思想是落后的!
但我此时心里升起的是,看到这种情况却不能不管!
在自己那个世界中,“四大发明”本是出自中国,而其中的火药却让西方国家继续研究,制成了火枪大炮,反过侵略我们,而国,本是发明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