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09-21
然而,令廪君和盐水女神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条巨蟒的来历非同寻常。帛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当年补所和雍尼两兄妹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完全得益于一个巨大的葫芦,而这两兄妹能够顺利到达那棵梭椤树,则完全得益于一条黑色的巨蟒。据说这两兄妹躲在这个大葫芦里在洪水中飘来飘去,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去向,正哭得呼天抢地,不防水中突然冒出一条巨大的黑蟒,用自己的脑袋推着这两兄妹来到那棵巨大的梭椤树下,并且一直在附近忠心耿耿地守卫着这两兄妹以及他们的后人。
当我在帛书中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越来越感觉前面的内容更接近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后来我翻阅了大量的野史,并且还上网百度了一下,发现黑蛇崇拜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土家人中存在,甚至有专家说,“巴国”这个“巴”字就是蛇的象形。
对于这一说法历史上长期存在争论,现摘抄一段加以说明——
“巴”字是蛇的象形这一说法的的主要根据,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和《楚辞?天问》的有关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对于食象蛇的记载,又见于先秦文献《楚辞》。《楚辞?天问》记载: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虽然,屈原《楚辞?天问》讲述的是与《山海经?海内南经》相同的故事,可是他并没有说食象的蛇是“巴蛇”,而是说“一蛇”,其义相当于“有蛇”。而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南经》引《楚辞?天问》此句恰好作“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王逸注《楚辞?天问》则又引作“灵蛇吞象”,也不称“巴蛇”,均与今本异。
对于“巴蛇食象”的解释,《说文?巴部》解说道: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巴,虫也”,谓虫名。“或曰食象它”,《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象形”,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从己者,取其形似而軵之,非从己也。按照许慎的看法,释巴为虫是巴的本义,而释巴为食象蛇(蛇即它)乃是他所知道的有关巴义的另一种看法,所以称之为“或曰”。段玉裁之说,是解释许慎的说法,对于巴究竟是指虫还是指蛇,他其实并没有表明自己的看法。
郭璞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中说:今南方蚦蛇(按,《藏经》本作“蟒蛇”)吞鹿,鹿已烂,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楚辞》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按照郭璞的看法,所谓巴蛇,其实就是南方所见的蟒蛇,其事与其状均大致相互吻合。不过,郭璞在这里并没有采用《海内南经》“巴蛇”的记载,而是采用了与《楚辞?天问》相似的记载。这表明,郭璞所见到的是古本《山海经?海内南经》,古本对于此句的记载是“有蛇食象”,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