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67章 一团乱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改政事堂印为“中书门下之印”,是中书门下体制建立的标志。

    建立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行政体制依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使职差遣在安史之乱前已经很普遍,但安史之乱给唐帝国带来的一场全国性战争,为唐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从而促成系统的使职体系初步形成。尽管代宗和德宗初期有过恢复三省制的改革,但都未能坚持。到贞元时期全国政务汇总于中书门下,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枢纽的地位终于巩固下来。

    逐渐形成一种中书门下共同会议决定办事,这种从上而下的公文路径,所用的时间很短,以防止来回封驳,提高了行政效率。从而实际上来说,形成以三省官为政务官,六部为事务官的制度,并奠定了五代及两宋宰相制度的基本格局,也是中国中古时期君相关系和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重大转变。

    对于宋朝的官制,以赵昺当皇帝的感受就是纷乱复杂,以致让他初期都摸不清门路,不知道手下的官员是做什么的。而这其实也怨不得他,在太祖开国时,宋朝不仅继承了旧朝的体制和大量官名,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新的官名及办事机构,让人是眼花缭乱。

    赵昺当政后,苦于此,于是乎将一些久设不置官员的机构裁撤,职能相同或近似的机构合并。将职官和寄禄官进行整理,一切以所任职事为准发放俸禄;而对于荣誉性的环卫官几乎不再赏封,并依据职能简化官名,十多年来才逐步清晰。

    但是加设新的机构,重新审定编制和官名、划分权限,便又绕不过这些问题,让赵昺也十分头疼。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哲宗时,设平章军国重事或同平章军国事,以处“老臣硕德”,位居宰相之上,每数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徽宗赵佶时,蔡京为相,自称太师,总领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之事,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作为宰相。

    南渡后,又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宋宁宗时,韩侂胄任“平章军国事”,每三日一朝,宰相不再掌印。南宋末年,贾似道专权,任“平章军国重事”,左、右丞相实际上屈居于类似副宰相的地位。

    赵昺知道每一次官名的更改,其实就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官制的一次更迭,权力的重组。而由此引发的混乱都会导致国家动荡,而非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